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湖湘文化

湖湘文化

湖湘溯源—湖南的前世今生(四)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现在看来,“康乾盛世”倒是湖南一个蓄势待发的时期。这一时期,湖南的教育办得有声有色,那岳麓书院先后得了康熙御书“学达天性”、乾隆御书“道南正脉”,名闻天下(却不知比现在的北大、清华如何),又有几任山长如李文炤、王文清、罗典等,皆一时俊彦,对书院的发展作了不少贡献,学生也多有成就(嘉道间×卓尔有声的大吏溆浦严如熤,就是罗典的学生)。

如果说嘉庆以前湖南人才廖若晨星的话,则自嘉、道以来,就有些灿若群星的景象了。嘉道间,湖南出现了第一个人才梯队,即所谓“嘉道经世派”,其代表人物有陶澍、贺长龄、魏源等。陶澍嘉庆七年进士,道光朝官至两江总督,政绩卓著,《清史稿》谓其“治水利、漕运、盐政,垂百年之利,为屏为翰,庶无媿焉”,且善于用人、识人,贺长龄、李象鹍、黄冕等皆其属吏,李星沅等则其幕府,“左宗棠、胡林翼皆识之未遇,结为婚姻”,故张佩纶赞其为“黄河之昆仑,大江之岷山”,意即湖南人才之源。贺长龄早年助陶澍改革漕运,后亦官至督抚,其聘魏源入幕,合编《皇朝经世文编》,鼓吹经济改革,对稍晚的左宗棠等湘人影响甚大。邵阳人魏源少负才名,然仕途不畅,长期为督、抚幕宾,后受林则徐之托编写《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成为近代洋务思想和资产阶级改良思想的先驱。三人皆岳麓出身,贺长龄更曾任书院山长。稍早则还有个武陵人赵慎畛,亦位列封疆、为政有声,史谓“赵慎畛学有本源,察吏治民,严而能恕,所至政无不举”,兼“服膺儒先,凡有益身心可致用者,皆身体力行。好善嫉恶,体恤属僚,训恳切,如师之於弟子。所至於文武官吏,常能识别其才否,人亦乐为之用。”以是观之,亦陶澍之俦也。又有道州何凌汉,嘉庆朝官至工、吏、户部尚书,亦有政声,子即诗人何绍基。

道光以后的大清就有点不象样子了,道光的儿子叫奕蟭,即咸丰。咸丰是一个倒霉的皇帝,咸丰朝的中国人自然也倒霉之至。咸丰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十年后的一九五○年登基的,上台不到半年,洪秀全就“金田起义”,从此天下大乱。其实,在他老爸的手里,天下已经不大安宁了,不仅有“远人构衅”——两次鸦片战争,各地大大小小的起义也是此起彼伏,湖南新宁、道县的两起“匪乱”,就发生在道光死前的两个月里。是以洪、杨初起,清廷亦不过等闲视之,孰料不过两三年的功夫,星星之火,遂成燎原之势。到一八六○年,内乱未平,又被英、法联军来一个“火烧圆明园”,咸丰连小老婆都顾不上就跑到承德避暑山庄去了,躲到第二年,还没来得及“回銮”就一命呜呼了。《清史稿》说咸丰“遭阳九之运,躬明夷之会。外强要盟,内孽竞作,奄忽一纪,遂无一日之安”,“外强”系指英、法、俄等国,“内孽”则洪、杨以外,大股尚有“捻匪”、“回匪”等,总之咸丰朝这十二年,实在是乱得可以。然而,正是这乱世,造就了湖南,成就了一大批湖南人,从此湖南人开始纵横天下,一扫过去三千年之沉闷。而带领湖南人“走出去”的,是曾国藩和他的湘军。

曾国藩生于嘉庆十六年(1811年),小地主阶级出身。道光十八年进士(同进士出身),两年后授翰林院检讨(从七品),之后官运亨通,十年七迁,一直做到礼部右侍郎(正二品)。咸丰二年,丁母忧归,时太平军已入湖南。三年,曾国藩奉旨办团练于长沙,募农民朴实壮健者,用诸生为将领,号“湘勇”。在之后的十多年里,曾国藩就靠着这支由书生带领的农民军队,扑灭了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

若论当时的湖南人对“粤匪”的态度,恐怕跟后来对“共匪”的态度有些相似:无论是太平军还是红军,都有一部分人积极加入,另一部分则拼死抗拒。湖南人不是铁板一块,而是严重分化。至于分化的根源,却很难拿我党的阶级成分论来解释,比如说,彭、贺是苦出身,毛、刘却是地主富农,结果他们却站到了一起;而湘军拿我党的话说是典型的“地主武装”、“反动势力”,但参加湘军的却大多数是“红五类”的贫下中农。不过,显然当时湖南的保守势力异常强大,因此太平军一入湖南便遭受重挫,最后也是覆亡于湘军之手。另外,应该说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其思想政治工作还是做得不错的。一方面,他充分利用了当时人民尊孔崇儒、敬畏神灵、排斥洋教的思想观念,对太平军大搞反面宣传,甚至地域意识也被他摆了出来,如《讨粤匪檄》曰:“……粤匪自处于安富尊荣,而视我两湖、三江被胁之人,曾犬豕牛马之不若,此其残忍惨酷,凡有血气者,未有闻之而不痛憾者也。”另一方面,他又强调军纪严明,以争取民心,选兵时专挑忠厚老实的,将领则用文人绅士。因此,在争取民众方面,在保守排外的湖南,他也占了上风。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