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湖湘文化

湖湘文化

湖湘溯源—溪观碑林 云根妙手传天下(一)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天地之精气,结而为石。《诗注》曰:“云生于石,故名曰云根。”所以,石又有“云根”的别名。石出于山,生万物而不私,育群物而不倦,常以其坚贞之质被赋予君子之风,使之蒙上了浓重的文化气息。

  中国的玩石赏石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安徽灵璧石就曾以天生丽质、音色悦耳而被载入《尚书·禹贡》篇中,辉煌数千年。还有剔透灵逸的太湖石、似翠如黛的崂山石、壮美古朴的黄河石、落英缤纷的菊花石……

  浯溪是发源于湖南省双牌县阳明山的一条小溪,流经祁阳盆地,在祁阳县城南郊的古渡口流入湘江。此溪本为无名小溪,此地更无奇珍异石,却以一段特别的机缘妙趣,引得无数文人墨客探访寻秘、留墨余香、绵绵千年,竟成一处风景这边独好的胜地佳境,中国独特的石文化另一个绝妙注脚。

  (一)漫郎元结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出生于唐玄宗开元七年的河南人元结,实在是个比一般穷经皓首埋头书斋的迂腐儒生有趣好玩得多的人。

  元结年轻时不受拘束、任性放纵,十七岁时才立志克制自己,向有名望的堂兄求学。但因为科举不第,他干脆回去耕田种地,还和乞丐交上了朋友。安史之乱时,他又率邻里一起逃难,自己先后隐居河南、湖北、江西,著书行文,自号“浪士”,人称“漫郎”,他还爱和打鱼的老头子嬉戏在一起,自称“聱叟”。他看上去什么都漫不经心,但却是个文武双全的人才。他的诗文做得好,有古朴之风,被认为是唐代古文运动先驱者。等到战乱之后国家大需人才时,他又以谋略胆识在战场上获得功名,颇受皇帝器重。

  公元763年,元结出任湖南道州刺史。他大胆上书为民请命,为百姓造房屋,免徭役,备受称扬。但也因直言时弊被免去职务。虽然后来他官复原职,但心性自由的他已萌生退意。唐大历二年(767)二月,元结再赴道州,舟过祁阳时他泊舟登岸,望见溪水潺潺,岸花若浓,绿树如荫,怪石嶙峋,惊喜莫名。好啊,这就是我要找的地方了。那潺潺小溪是我元结的溪水了,且命名为浯溪吧。还有那高大的山石,那绿树掩映的亭子,都是我的了,干脆就以山旁加个吾字,广字头加个吾字造两个字为他们命名吧。浯溪、峿台、亭,三吾胜境,不亦乐乎。

  以山水来造几个前所未有的文字,并公然声称这块山水是属于他的,只有元结这样有趣而可爱的人才想得出的鬼点子。不久,他又有奇思妙想。大历六年(771),元结请他的好朋友,著名书法家颜真卿前来浯溪。

  (二)妙笔鲁公

  颜真卿是何等妙笔人物。少年时,他父亲早死,家境贫寒,缺少纸笔,就用黄土扫墙学写字,后师从张旭笔法,兼顾众长而创新意,终成一代书法大家,世称“颜体”。

  颜真卿又是何等英雄人物。他是唐初著名学者唐师古的后代,开元年间考取进士便接连升官,做到监察御史。由于触犯权贵而被调出做平原太守。安禄山反叛时,他早有防备,虽然河溯一带尽失,但平原城却保住了。唐玄宗知道后说:“我不认识颜真卿是怎么个人,他竟能够这么做。”接着他与兄弟共同起兵平乱,被推为盟主,组织二十万大军,打了不少胜仗。他个性耿直正言直道,天下人都非常尊重他,不叫他姓名,称他为“鲁公”。

  颜真卿与元结都亲历了安史之乱,也是大唐中兴的功臣,友情深厚。这次来浯溪,元结从箱底中捡出10年前率兵抗击史思明叛军时写下的充满浩然正气的名篇《大唐中兴颂》,请颜真卿大笔正书。时年63岁的颜鲁公有感于颂中的浩然正气和慷慨陈辞,下笔激越高昂,气势磅礴,字字珠矶玉润,遂成一生巅峰之作,被后人誉为“宇宙杰作”、“鲁公遗墨此第一”、“百拜不能休”。清朝乾隆帝见到拓片更视为“天球拱璧”。(注:另有说法指元结派人请颜真卿写字再带回。)

  得此墨宝的元结大喜过望,请人将其刻于临江矗立、如斧削成的浯溪摩崖上。“地辟天开,其文独立;山高水大,此石不磨。”,从此《大唐中兴颂》碑因其文奇、字奇、石奇,世称“摩崖三绝”,流芳千古。历朝为保护摩崖三绝,自宋皇佑五年(1053)始,六次在碑前修建“三绝堂”,并引来无数文人墨客仿其雅趣,在此地留下大量碑文石刻,成为全国罕见的露天自然碑林。

  “策划大师”元结点石成金,将一处无名之地点化成了天下闻名的胜境。浯溪从此载入史册,千年不朽。

  (三)石观古今

  公元2004年11月8日,距元结首晤浯溪1237年。我们前往浯溪观碑林。

  由浯溪公园曲折前行,瞻仰三绝堂前的“中兴碑”,仰首高矗百丈的“圣寿万年”;登峿台之顶饱览秋色,观石之灵异神趣;浯溪畔、亭里,坐看夕阳西下,龟石万寿……我们在这里流连徘徊,触目是诗,遍地是碑,令人如入诗山文海,如读一部神奇的石书。

  浯溪的石头能书历史,观古今。

  站在那千古流传的摩崖三绝碑前,屏息、净心、面壁诵之:“盛德之兴,山高日升,万福是膺。能令大君,声容沄沄,不在斯文。湘江东西,中直浯溪,石崖天齐。可磨可镌,刊此颂焉,何千万年。”

  此刻江岸清风拂过,仿佛在那一笔一划的笔峰石隙之间,还可见那马嵬坡下“宛转蛾眉马下死”的战火之乱;前军帐中,醉里挑灯看剑的元结奋笔疾书;浯溪水畔,妙笔鲁公对月泼墨,一笔绝尘。一段盛衰荣辱的大唐历史,就这样驻足在浯溪这方临江的摩崖之上,浸入骨髓,引得无数后人评说。欧阳修、杨万里、范成大、黄庭坚、顾炎武、王夫之等宋、明、清历代名人,纷纷为此碑做文写赋,借古说今。就连著名女词人李清照,17岁时也慨然而作《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二首》,褒贬时弊,一时文名远扬。

  一块平淡无奇的摩崖,因为书写了大起大落的兴衰之史,竟成一面览古观今的明镜。在中兴颂碑的左侧,还果真有一面神奇的石头镜子,游人可对石整衣肃容。传说当年这石镜乌黑光滑,抹之以水,能洞鉴百里,竟能把唐玄宗与杨贵妃在华清池洗澡的丑态照出来。后来唐玄宗派人将石镜抬进皇宫。奇怪的是,此镜入皇宫,失其神奇,发还浯溪,光彩如初。原来这石要抹以浯溪水才有此神效。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