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溯源—刨开湘潭文化家底
【以稿换稿】 作者:佚名 发布:2015年04月15日 阅读: 次 【繁体中文】【小 中 大】
编者按:在我市全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今天,给湘潭深厚而丰富的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带来了一阵春风。这些实实在在的文物就是湘潭悠久历史的见证,它们活生生地记载着湘潭的过去。在文物工作中,每一次小小的发掘都可能意味着湘潭历史的推进和丰富;每一个细微的发现,都可能是一个撼人的惊喜。专家们如数家珍般地为我们清点湘潭物质文化遗产的“家底”。
数字:闪烁遗产光辉
湘潭有着悠久的历史根源,地上地下的文物都十分丰富。市文化局文艺科相关负责人介绍,据不完全统计,我市目前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达到了78处,己查明的古墓群(葬)728处,还有古城址4处,古窑址58处,古遗址98处,已经出土国家珍贵文物400多件,市内馆藏文物达一万多件。市政协委员、文物处副主任盛兆华告诉我们,他1987年来湘潭从事文物工作时,当时湘潭只有韶山毛泽东故居一处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到现在特别是今年6月10日的全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后,国务院又批准公布了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市有齐白石故居和湘乡东山书院名列其中,加上早年批准的湘潭县彭德怀故居,湘潭的“国保”单位增至4家。“这次湘潭一次通过了两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前面5批的总和,毛泽东故居一次就增加了6个点。”盛兆华兴奋地说,同时,省政府也公布了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昭山古蹬道和潭宝(窑湾)汽车站顺利人选,我市的“省保”单位达到了9家。
“湘潭市区的文物分布很有特点。”盛兆华介绍,大量文物像珍珠一样分布在窑湾到三大桥之间的湘江西岸,当时基本属干“前有水,后有山”的地理环境,由于在湘潭历史上,湘江河边商贾云集,是湘潭最为繁华的地方,因此遗留下来的文物基本都呈带状分布在这里。这些与人文和自然景观相结合,形成了一条观光链。
景观:渐成特色
自1500年前,唐朝天宝八年(公元749年)设置县志以来,祖先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创造了十分丰富而珍贵的人文景观。特别是从十九世纪中叶开始,湘潭人才辈出,具有较大影响的古今名人在三十位以上,他们涵盖了政治、哲学、军事、文化、艺术乃至社会伦理、自然科学等各个领域,都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留下了最具特色的“三石文化”(即红石、乌石和白石,包括韶山毛泽东故居、乌石彭德怀故居、白石铺齐白石故居),还有湘绮楼、湘乡文塔、东山书院和长塘“黎氏八骏”故居等,市区最为突出的是壶山、昭山、万楼、雨湖等。而湘江夜雨(滴水埠)、昭潭夜月(昭潭)、远浦归帆(鹞子崖)、平沙落雁(杨梅洲)、烟寺晚钟(唐兴寺)、渔村夕照(兴马洲)、江天暮雪(白石铺)和山市晴岚(昭山)便是旧时湘潭八景了。
保护:相对滞后
在我国的文物保护工作中,要求各地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十六字”方针、“把文物保护纳人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体制改革,纳入各级领导责任制”的“五纳入”目标和“有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保护标志说明碑、记录档案和保护机构”的“四有”工作原则。
“虽然很多珍贵文物都带上了‘国保’或‘省保’的护身符,也获得了较好的保护,我市也遵循了文物保护工作的方针和原则,但整体来说,湘潭还应加强文物保护制度的建设和提高文物保护的意识,同时在文物保护方面的经费也相对不足,是导致文物保护工作的相对滞后的主要原因。”盛兆华表示担忧。
市文联主席赵志超认为,我市整体开发利用文化遗产缺乏长远规划,思路不够明晰,名人文化的整体开发利用不够。他说,对文化遗产,当务之急是拯救,再用文化包装城市,树立城市的文化品牌,并通过开发名人群体文化,形成湘潭特色,使名人文化成为湘潭文化一道亮丽的风景。
【来源:网络整理】
- 上一篇:湖湘溯源—华人重阳炎帝陵祭祖
- 下一篇:湖湘溯源—古文物折射湘潭历史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