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溯源—宁远文庙:绵绵书香里的时光渡口(二)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小 中 大】【收藏】
数字里的命运
1926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文庙成为县农运的中心,后又在庙内办了平民女子习艺工厂、县立女子高等小学等。1937年,日寇进逼长沙,省会湖南私立育群中学(长沙市八中)迁来宁远,占用文庙作校舍,直至1951年迁出。
1959年文庙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文庙首当“破四旧”之冲,“红卫兵”半天内砸毁文庙精美石雕48处,并准备下午来卸瓦拆房,据说为首的红卫兵“头头”回家后肚疼不止,又遭其母责骂,没敢率队再来,文庙避免了一场灭顶之灾。后来“造反派”又把文庙命名为“毛泽东同志光辉形象敬仰馆”,在庙里竖起写满毛泽东语录的水泥柱。
1973年,文庙重新立起了“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标志牌。并开始做局部修复。1982年,文庙大成殿售票参观,每票人民币两分,后改为五分。
1985年,县文物管理所正式成立,文庙作为群众游览的场所,正式开放。
1996年11月21日,国务院正式行文公布宁远文庙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果提取几个关键词,“农民运动”,“女子学校”,“日寇进逼”,“文革”,“破四旧”,“红卫兵”,“全国文物保护”,上面这一段关于宁远文庙的近现代“编年史”,或许不会那么枯燥。做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家文化的符号象征,几乎每一处幸存的文庙都浓缩着历史的风云变化,是一座活着的历史博物馆,可以将当地历史向前追溯到它的起源,可以向后一直跟随到当下每一个路过它的人留下的足迹。
从1926年开始的短短70多年里,宁远文庙走过了它的新生之路,最终回归于中国蔚然壮观的寺庙文化里一个颇具典范意义的蓝本,一处承载历史风云的珍贵容器。如果说宁远九嶷山舜帝陵是见证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源头,宁远文庙就是这源头流经的一个时光渡口,让人们可以在这里驻足体会儒家文化对于中国社会的巨大影响,并探寻一座古城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也许,我们追寻着的每一处历史留给我们的记忆,都是一个个被时光浸润的文化渡口,它们血肉相连,心手相牵,绵延在这片生养我们的大地上,见证山川河流,吐纳天地精华。终有一天,它们会将我们载向新的彼岸。
考古
宁远文庙坐北朝南,东西宽60.2米,南北长170.8米。占地10282平方米。建筑物采用中轴线对称式布局,中轴线上自南至北建筑分别为照壁、泮池、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两侧对称式排列着登圣坊、步贤坊、腾蛟门、起凤门、乡贤祠、名宦祠、东西庑、尊经阁、明伦堂建筑。中国石雕是宁远文庙建筑装饰的特色,它不仅拥有全国古建筑中唯一的龙凤石柱群石雕,还有月台围栏石雕、丹陛石雕、棂星门石坊石雕,及三对立狮石雕,这些石雕的工艺手法囊括了高浮雕、镂空、浅浮雕、线刻等,工艺精湛,造型生动,线条柔和。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 上一篇:湖湘溯源—宁远文庙:绵绵书香里的时光渡口(一)
- 下一篇:湖湘溯源—文家市油饼的趣谈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