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湖湘文化

湖湘文化

湖湘溯源—浏阳城事--悠悠南川河(一)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地理概貌

浏阳与江西省万载县交界处的群山之中,有一个风光旖旎的湖泊,这就是金钟湖。金钟湖清澈的湖水经由改江流入我市境内,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一路不断吸收支流,汇成了滔滔的南川河。南川河是我市三大河流之一,它流经我市文家市、中和、澄潭江、大瑶、金刚镇五个乡镇,然后进入醴陵境内,经渌江注入湘江。

南川河全长75公里,在我市境内长61.4公里,流域面积661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水量5.33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0.88万千瓦,占全市的6%。

大地之美】 一道道河湾 一座座深潭

南川河上从澄潭江源潭湾起,下至大瑶伍家洲潭,旧时,人们在这段河道上筑柴坝15座,用筒车引水灌溉两岸的肥田沃地。由于南川河河道多湾,加上高筑柴坝,经年累月,便形成了大小不一、深浅各异的28座潭。南川河因为潭多而得名“冗潭江”,又因河水长年澄清见底,至清朝末年名称又变为“澄潭江”。

南川河滋润了两岸的广袤土地,也给两岸村民带来了不少欢乐,垂钓、游泳、赛龙舟、洗衣洗菜,以前甚至有不少人直接饮用河水。南川河两岸土地肥沃,绿树葱茏,芳草萋萋的河畔牛羊成群,波光粼粼的水面鸭子嬉戏,但南川河最美的还是那一道道河湾里的一座座深潭。

1956年3月25日,位于澄潭江镇原上码村新河组的拦河坝竣工,拦河大坝的修建,平抑了上游的水势,降低了下游的水位,使得柴坝不复存在。50年来,砂趁水势,水推砂移,原有的28座潭至今只剩下了传奇各异的9座潭。

南川河蜿延曲折地流到澄潭江镇原桥头村源潭组油草冲口上,忽然向右拐了一个大弯,形成一座宽约两分田水面的深潭,这座潭就是澄潭江镇和中和镇的自然分界线———源潭湾潭。源潭湾潭便成了澄潭江镇境内的第一座潭,现在在这座潭的下游,矗立着一座高5米、宽5米、长90米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大坝,拦河大坝上游的水面宽阔平坦,水面之下却是一座深潭。

沿南川河而下,离源潭坝约一华里处车上组的周家冲口,灌木成林的高山下坠落着一座深潭叫漏碗 潭。它似乎想独成一家,离开主河道,偎依在高山脚下。两边的芦苇、竹丛把它紧紧拥抱,大约一分田的水面,看不出水在流动,就像盛满了水向天摆放着的一只大碗。令人奇怪的是,上游水势浩瀚,一流到漏碗 潭 ,下游便被一块长满了芦苇、荆棘的河滩分成了两条看得到水草在摆动的小河,有人便说河水一定是在这个潭里漏走了一些,于是便将这座潭称为“漏碗 潭”。为了破解这个谜,有人曾将谷子撒进潭里,结果在江西孽龙洞的阴河里流出了好多的谷子,人们就说湖南有一条龙从这里跑到了江西。

离漏碗 潭约里许路,南川河突然拐了一个90度急弯,在这个河湾里又形成了一座深不可测的深潭———钟鼓潭。据当地一位90多岁的老人说,附近原来有一座寺庙,叫洪福寺,南宋德 二年(1276年)元兵攻克长沙,继而血洗浏阳,寺庙内的和尚急于逃命,便将寺庙的钟鼓丢进了深潭,因而叫钟鼓潭。每逢涨水,流水夹着泥砂撞击钟鼓,人们便隐隐约约听得到钟鼓齐鸣的响声自潭底涌上来。

除了这几座深潭外,澄潭江境内的南川河段还有100多米长两三丈深的青山口、高大苍老的枧树掩映的枧树潭、巨石耸立浪花四溅的庙下潭、山似龙船幽深莫测的龙船潭、形似鹭鸶斑竹掩映的鹭鸶潭、悬岩陡壁河水湛蓝的石壁潭等6座深潭。

历史印痕】曾经水运繁忙

南川河虽然河道多湾、斗折蛇行,但在陆上运输尚不发达的年代,却是南区十分重要的航道,在澄潭江境内就形成了三个著名的码头———太平桥、上码和何家。

直到解放初期,文家市岩前至澄潭江太平桥河段还可见竹排、木筏通行,太平桥下游甚至可通行5—8吨的木帆船,当地的煤炭、鞭炮、夏布、土纸等物产,大多都是用船只运往外埠的。

因为河上水运繁忙,沿河两岸不但形成了诸多货物集散的码头,茶馆、饭店、旅社等都应运而生。河面上艄公号子一响,老板娘便站在河边,抖动着手中耀眼的围裙,招呼船工上岸休息。夏天一碗凉粉,冬天一碗温酒,喝得船工都忘却了水运的疲乏。 1956年3月,澄潭江拦河大坝雄跨南川河上,将航道截断。

1959年,清江水库又随后建成,航道水位下落,再加上陆路运输渐次兴起,运输物资弃船登陆,从此南川河全线断航,艄公的号子沉寂了,吱吱呀呀的筒车也停止了运转。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