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溯源—天心阁寻找左宗棠(一)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小 中 大】【收藏】
太平军猛烈攻城,天心阁段城墙千疮百孔,长沙城岌岌可危。危急之中,左宗棠悬赏令百姓抛石填城墙缺口,收到奇效,长沙遂成为太平军进入湖南之后,惟一没有攻破的城池。左宗棠一生的功名于是从天心阁开始。
天心阁 刻下历史记号
(一)
天心阁里,也有冷热两重天。
比如说,它的东门一带,老头老太及其他有闲市民齐齐扎堆,打牌下棋,热火喧天。而北侧的老城墙边上,则人迹罕至,清冷得很。正因为非常清冷,才有可能一个人在此缓缓独行,与古老城墙轻声对话,并在不经意间,与沧桑岁月在城墙上留下的暗记相遇。我相信,在人声鼎沸之中,你是很难看到这些暗藏的记号的,因为在那样的环境里,你无心发现,无心找寻。(所以,有时候,有“发现”才有“存在”。呵呵,太唯心了。)
“咸丰三年重修”、“窑户杨聚成”……这便是历史在城墙青砖上刻下的记号。
这些藏身于青苔之下的斑驳文字,向我们透露了怎样的讯息?
清代,天心阁为湖南省会的防守要区和军事禁地,有兵勇把守,百姓不能入内。1852年后,湖南官方对天心阁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维修,着力加固了天心阁段古城墙,设炮台九座,并增建月城,使古城墙成半环拱式内双城格局。而城墙青砖上的那些字——“咸丰三年重修”、“窑户杨聚成”等,就是窑户(即烧窑业主)在烧制维修天心阁所用的青砖时留下的。在自己烧制的青砖上留下姓名,是为方便“有关方面”检查青砖之数量、质量。“杨聚成”们烧的青砖,质量还真是不错,而在现代,为修复天心阁,相关管理部门也曾到外地购买过青砖,没想到,买来的青砖中,有的质量反而不如100多年前的了,“从颜色上看就不对,青砖竟然泛着黄泥巴的颜色。”
1852年后进行的大规模维修,是从战事防御的角度,对天心阁进行的最后一次维修。
1852年正是清咸丰二年。中国近代历史风云给予湖南最直接最深远影响的第一起事件,即爆发在这一年:1852年6月(清咸丰二年四月),洪秀全率数千太平军,从广西全州突围北上,一路惊天动地地杀进了湖南。
从太平军打长沙到维修天心阁,二者构成的,是因果关系吗?而左宗棠在其中又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呢?
(二)
1852年,左宗棠刚好40岁。40岁,比“而立之年”足足多出了10岁,但此时的左宗棠,从事业方面来看似乎并没有“立”起来。他当时仅是巡抚张亮基的一个幕僚,通俗一点讲,就是师爷。自恃才华横溢的左师爷,对于自己的前途,在内心深处也许生出过迷茫。
太平军的到来,使左宗棠终于英雄有了用武之地,他一生的功名从此开始。
1852年8月28日,太平天国西王萧朝贵奉洪秀全之命,率林凤祥、李开芳等1000余名太平军将士,间道奔袭长沙。9月11日,进抵长沙城南的石马铺,开始了为期近3个月的长沙之战。
战事一直在长沙城外进行,太平军想攻入城内,只是在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之后,仍未能如愿。清军一方虽始终阻太平军于城外,但同样伤亡惨重。
从10月下旬到11月底,太平军在城南魁星楼和金鸡桥一带挖掘地道10多处,曾三次爆破轰塌城墙四五丈、七八丈不等,并从缺口处一次次扑城。
危急关头,左宗棠展示出非凡的才华。他出谋划策,从长沙富商黄冕、贺瑗、孙鼎臣、欧阳兆熊手中筹措饷银12万两,安定了城内军心。城墙缺口时,他急中生智,令用石块填缺口,并规定凡向缺口抛石一块赏钱一千文。顿时石块从各处飞来,砸死砸伤太平军无数。
这时,太平军在长沙已经打了81天,损兵折将,西王萧朝贵也中炮身亡。见久久攻城不下,太平军只得撤围北去,而长沙最终成了太平军进入湖南以来,惟一一座没有攻破的城池。于是,天心阁在左宗棠的辉煌一生中,留下了有着特别意义的一笔。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 上一篇:湖湘溯源—古长沙青铜文化的繁盛
- 下一篇:人文历史—长沙驿楼杜甫江阁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