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湖湘文化

湖湘文化

人文历史—晚清风云:内圣外王,曾左彭胡(二)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这种情况是因为曾左彭胡的出现而彻底改变的。

太平天国平定之后,有人指出:“楚省风气,近年极旺,看曾涤生领师后,概用楚勇,遍用楚人。各省共总督八缺,湖南已居其五:直隶刘长佑、两江曾国藩、云贵劳崇光、闽浙左宗棠、陕甘杨载福是也。巡抚[曾国荃、刘蓉、郭嵩焘皆楚人也,可谓盛矣,至提镇两司,湖南北者,更不可胜数,曾涤生胞兄弟二人,各得五等之爵,亦二百余年中所未见。”(张集馨:《道咸宦海闻见录》)还有人统计氖质牵婢宋锕僦炼礁д叽?7人,而且,此后的影响长盛不衰。所以,今天我们去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会赫然看见门口的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口气虽大,却也只令人感叹而无怪其狂妄之意。

曾左彭胡之后,独撑晚清危局的李鸿章虽说不是湖南人物,也是出自曾国藩的门下,对曾以恩师相称,其发迹也有曾国藩刻意栽培,以收薪尽火传之意,这一点我们后文再叙。

讲中国近代政治,离不开湖南;讲湖南,离不开曾左彭胡。

曾左彭胡是所谓湖湘文化的代表性人物,又将之进一步发扬光大,使湖南人代有英杰。

客观地分析,笔者认为这其中有两方面的原因。

第一,地理位置对人的性格以及文化传统是有很大影响的。近代历史上的湖南有着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民风。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地理位置往往决定了气候条件,进一步又决定该地区的物种生态,人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肯定是要与其所存在的系统相适应的,这样才能和谐生存。而且,在古代生产力技术比较落后的情况下,人口流动性很小,人们“改天换地”之类的雄心壮志与希望也微乎其微,多半只能被动地去适应环境。久而久之,则会形成本地区的民风习俗。

学者钱基博曾这样分析湖南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

“湖南之为省,北阻大江、南薄五岭、西接黔蜀、群苗所萃,盖四塞之围。其他水少而山多,重山迭岭,滩河峻激,而舟车不易淡交通。顽石赭土,地质刚坚,而民性多流于倔强,以故风气锢塞,常不为中原人文所沾被。抑亦风气自创,能别于中原人物以独立,人杰地灵,大儒迭起,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宏识孤怀,涵今茹古,罔不有独立自由之思想,有坚强不磨之志节。湛深古学而能自辟蹊径,不为古学所囿。义以淑群,行必厉己,以开一代学风,盖地理使之然也。”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