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历史—李达与湖南大学的前前后后(一)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小 中 大】【收藏】
1、前言
历史是永恒的风景,但时刻激励着我们去探索。若干年之后人们仍可以借助文字,去窥见当年那些人物的风貌,揣度他们的神情。这种风貌与人物的言行在无形中为一所大学打下各种烙印。当后人回过头去看的时候,我们又会从中体会到一些微妙的变化。李达先生就是其中一个。这个在中共党史和湖大校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一位人物,特别是在他主持湖南大学期间(1949.12—1952.12)的一些事情更值得我们回味,其时间长度为3年又29天。
由于历史的触角很难深入到每一个细节,对于这个专题,也就很难作到把李达先生在湖南大学期间的一言一行叙述得那么详尽了。幸而先生在湖南大学的足迹,我们仍然可以从保存的若干资料看到他当年的风貌以期更好地建设湖南大学,为国家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为此,我们惟有踏着前辈们的足迹,在湖大这块热土上辛勤的耕耘,把湖大建设得更好,才能慰藉那些为湖大而努力奔走的人们。
李达(1890.10.2—1966.8.24),谱名永锡,字廷芳,号鹤鸣。1890年10月2日生于湖南省零陵县(今永州市冷水滩区)蔡家埠一个佃农家庭。李达的名字也是有来历的,它取自《诗经》“鹤鸣于九泉,声闻于天”和“挑兮达兮,在城阕兮”之意。
李达是中国共产党发起人之一,后来成为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他早年所走过的路和当时的一些青年一样:出洋、留学,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1909年,年仅19岁的他考入京师优级师范学堂(今北京师范大学)。在北京几年时光,他广泛接触社会现实,耳闻目睹了列强对中国侵略的种种事实,悲愤的感到中国的民族危亡,同时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也刺激着他不断思考出路。辛亥革命后,该校因为经费困难停办。
1913年,李达考取官费留学日本,入东京第一师范学习理科,因用功过度,呵血,被迫回国养病,后于1917年再赴日本学习。五四运动后,在《觉悟》副刊上连续发表文章,介绍欧洲各社会主义政党的情况,并翻译《唯物史观解说》、《马克思经济学说》和《社会问题总览》等著作,积极传播和宣传马克思主义。1920年8月由日本回国后,与陈独秀、李汉俊等人在上海共同发起成立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并于同年11月主编《共产党》月刊。1921年7月参加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局成员,分管宣传。同年9月创办党的李达其人 1890—1966第一个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出版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著作和革命丛书。1922年到长沙,任毛泽东创办的湖南自修大学学长。1923年4月与毛泽东一起创办《新时代》月刊,任主编。同年与陈独秀在国共合作问题上激烈争论,遂离开党组织。此后,他长期从事理论研究和教育工作。
1927年1月李达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政治教官、代理政治总教官,兼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编审委员会主席。1932年8月,李达受聘为北平大学法商学院教授。在北平被称为“红色教授”。3月回长沙筹办国民党湖南省党校,任教育长。9月任中山大学文学院教授。
1949年李达参加与策动湖南和平起义。同年,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国政治大学副校长,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湖南大学、武汉大学校长,一级教授,兼任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主任委员、分院院长、湖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所长暨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席,中国科学院中南分院副院长。1955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常务委员。是中国哲学会第一任会长,全国人大第三届常委。“×××××”初,指出“顶峰论”违反辩证法,被迫害致死,1980年平反。
李达毕生坚持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以及史学、法学、货币学的研究和教育进行了大量开拓性的工作,在研究和宣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毛泽东哲学思想方面,成绩卓著,影响深远。撰写了数百万字的文章、专著和译著。著有《社会学大纲》、《<实践论>解说》、《<矛盾论>解说》等;主编有《唯物辩证法大纲》;出版有《李达全集》。
2、与湖大三次结缘 1912-1949
李达在担任湖南大学校长之前,先后三次与湖南大学结缘:
第一次是1912年,他考入湖南高等实业学堂。他进入该校就读,有因家庭经济困难的缘故,只读了两个月后,就转入了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湖南大学的前身)理科,开始真正的第一次的与湖南大学结缘,没有想到的是37年之后,他成为这所学校的校长。可惜他在这里读书的时间不长,现存的资料,很难找到他当年在这里的活动与见闻了。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