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湖湘文化

湖湘文化

人文历史—梅山文化之淳朴风情(五)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六、尚武之杰

  梅山武术历史悠久,功底雄厚,代有名人。上古时期,梅山峒人生活于恶劣的环境之中,“食则燎肉、饮则引藤、衣则斑谰、言语侏离、出操戈戟、居枕铠弩、刀耕火种、摘山射猎”,在与自然的残酷斗争中,磨练了意志,锻炼了意志,锻炼了体魄,掌握了技击,开始了武术的萌芽。北宋归服朝廷后,仍保持了以往崇武的传统和争勇好胜的习性,习武之风长盛不衰。明代以后,武科及第者甚多,明崇祯十七年(1644)至南明桂王时,便有刘明岳等将才7人。清代为新化县武术的鼎盛时期,拳师辈出,尤以刘应朴、萧老四、发转子最为著名,素有“朴少爷的拳、萧老四的尺(铁尺)、发转达子的棍”之称谓。清同治年间,新化刘举道,善梅山武术,因征战有功,被朝廷授予“振威将军”、补协台之职。县人刘胜祥,中武考进士,后担升为提台。民间武林好手众多,《湖南湘技纪闻》载:新化人伍再明为显其能,相室中一桌,其木系坚木,铺置地面,并五指插之,洞木及土;伍再先在湖北汉阳码头上船,遇一伙强人,他纵身一跃,轻如飞燕,瞬间已在桅颠 。民国时期,新化武术操练、表演、竞技之风盛行。著名拳师刘祖朴,从小随父飞武,不但气力过人,且能识风辨器。他因张目对屋檐水练功失明后,身背一沙锅,无人能击破。有人在他吃饭时突发一流星,亦被他伸筷轻轻挟住。刘绍祖弃文练武,功成,高丈余的练武楼,不须架梯,可飞身上下;一箩筐谷物,用左手托起,右手一拳,便从丈余外击进仓里;两牛相斗,挽住牛角一 ,可使两牛后退丈余。解放后梅山武术振兴,更具有群众性的强健体与专业性的竞技特色。全县城乡,逢年过节,舞龙耍狮,武术表演成风。重点乡镇,习武练功的青少年占总数的70%左右。1984年,获湖南省人民政府授予“武术之乡”称号。1992年,国家体委首批授予新化为“全国武术之乡”称号。现有县武协、县武馆、乡镇武术协分会16个,民间武术馆院校24所。设在城区的东方武院和南北武院,被评为“全国先进武术院校”。东方武院院长晏西征被评为全国“武林百杰”,南北武院院长邹寿福被中国武协授予“中国当代武术名家”光荣称号。据统计,两院已为全国各地培训学子6万余人。

  梅山武功古老而神秘,风格独特,最讲究“神、气、意”三者结合,以意导气,以气发力。暗劲蓄于体内,明劲发于体外,“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融“手眼身法步法”于一体,拳法刚柔相济,灵活多样,威办无比。二十世纪90年代参加全国、全省武术比赛,先后获国家级金牌4枚、银牌3枚、铜牌5枚;省级金牌14枚、银牌8覆盖、铜牌12枚。

  新化以武术为中心的群众体育活动亦蓬勃发展。民国期间,新化县体育代表队6次参加全省运动会,3次获优秀成绩。李珍获第七届省运会5千注、1万米赛跑第一名;曾福成获8百米寒跑和十项全能第一名;洪述畴获铁饼比赛第一名。解放后,自1971-1989年,县内举办各类运动会519次,其中县办92次,参会者达16万余人次。50年代,新化参加者省体操锦标赛,获女子吊环、女子高低杠金牌,女子跳马冠军、女子全能冠军,女子平衡木、女子自由体操银牌。

  60-70年代,新化排球蜚声省内。1960年获全省中小学排球赛小学男排第二名,1980年获全省青少年流动杯排球赛男女团体冠军。1974年获全省第三届运动会男排第一名,1975年获全省中小学生排球赛小学男排第二名,1980年获全省青少年流动杯排球赛女排每时一名。其间,新化排球队曾两次出席全国比赛。

  80年代,新化举重运动异军突起。1981-1989年,新化少年参加全省举重比赛,男子获金牌11枚、银牌11枚、铜牌7枚,女子获金牌9枚、银牌1枚、成年组男队、女队先后获中南五省和中南、西南五省举重金牌。在国家级举重比赛中,先后获青少年男子金牌5枚、银牌4枚、铜牌3枚,女子金牌10枚、银牌1枚、铜牌4枚。1987年11月,县体校学生曾新玲参加美国佛罗里达州代托纳滩市举行的首届女子棉标赛,以抓举75公斤、挺举105公斤、总成绩180公斤,夺得60公斤抓举、挺举和总成绩三项世界冠军,创三项世界纪录。1991年11月,县体校学生伍湘梅获第四届世界女子举重锦标赛45公斤级抓举、挺举总成绩3块金牌。1995年,第七届世界女子举重锦标赛,县体校学员邹飞娥获抓举、挺举、总成绩3枚金牌。1994-1998年,新化县先后获世界级金牌4枚;国家级金牌1枚、银牌3枚、铜牌2枚;省级金牌18枚、银牌4枚、铜牌4枚。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