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历史—溆浦,成就了屈原(二)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小 中 大】【收藏】
离这里四五里,有一个叫丝茅的地方,碧水蓝天,烟雨丹霞。林密山高,古木蔽日,溪河纵横,香草遍地,丝茅葳蕤。每每登高望远,只见四处奇峰突起,云雾缭绕;天蓝水碧,异花竞艳;五佛静修,破岩悬江。听到山歌唱和,见到奇花异草,他便向当地的农民学习,当知道当地人叫丝茅(mao)为丝茅(men)时,他就把这个丝茅改着思蒙了。当他知道“乱”在这里就有“玩、随便”的意思,当着“随便”理解时还有谦虚的意思,他也就在自己的诗作里用上了这个“乱”字。这一年,他写好了《涉江》之后,就“乱曰”“怀信 ,忽乎吾将行兮”。这是什么样意思呢?就是说,“我虽然失意、彷徨,但我怀着坚定的信念,因此,我要加紧行动起来,整理好我的思想,把它写出来,要让后人知道我的苦苦追求”。
于是,他就在这个十里峡谷边上的茅屋里,将自己的一生做了一个彻底的回顾和总结,写下了要离开忧愁忧思的中国第一部浪漫主义长诗——《离骚》,这个原本没人居住的地方也因此叫着离骚湾,后人为了纪念屈原,也就把这十里峡谷叫做了“屈子峡”。
公元前 288年,屈原来到了当时黔中郡郡治所在地——梁家坡,望着十里平川,一片桔园,就想起了楚国都城郢的那些橘,原来这东西在南方能结出这么味美的桔子。他由此悟出了“任何东西都有他自己的生存环境,离开了这个生存环境,就会失去他的美好品德”的道理。于是他非常庆幸自己没有像苏秦、张仪那样,离开自己的祖国到秦国去。于是就写下了《桔颂》,用拟人化的手法,把自己“秉德无私,参天地兮”的优秀品德作了一个生动的描述。
屈原,他并没有住进黔中郡,而是在离郡治两里以外的茅坪住了下来。白天,到处收集民风民俗,晚上就梳理自己的思想。因此,他的《九歌》就有许多是来自于溆浦民歌、祭祀以及婚嫁丧娶的祭神唱词的。他还经常在山上、溪边与农民一起对唱山歌,给人民传授都城的文化,赢得了溆浦人民的真情爱戴。
公元前278年,屈原听到郢都被秦攻破,顷襄王出逃陈城,极为悲痛,写《怀沙》一篇,于五月初五日投汩罗江殉国。溆浦人是五月十五日才听到屈原投江自沉以殉国的消息的,于是,便划着船将食物丢入河中,好让鱼儿吃饱了,不要再去啃咬屈原。这就是溆浦人在五月十五划龙舟、包粽子过端午节的来历。溆浦人还在他曾经住过的茅坪修了一座招屈亭,以纪念屈原。这座招屈亭,几经修葺,一直保留到了民国初年。
三
屈原的爱国主义思想、忧国忧民、为国分忧的思想在溆浦人身上已经是生了根、发了芽、结了果的。1759年出生溆浦桥江的严如煜1826清代著名的地理学家、政治家。字乐园。曾就读岳麓书院。留心经世之学,精研天文、地理、兵法。湘黔边苗民大起义时,做为湖南巡抚姜晟幕僚,撰写《苗防备览》,说明苗疆地理形势,苗俗风习,提出对策,为平定苗民起义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也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因为他提出的平定方案就是给足政策,发展经济,抚剿并用。嘉庆五年(1800)应试孝廉方正科,上的《平定川、楚、陕三省方略策》,得到清廷赞赏,被评为第一,授洵阳知县,迁定远厅、潼关厅同知,升汉中知府,陕安兵备道。在任筑堡设屯,团练兵勇,编置保甲。同时兴劝农事,推行区田法,教民纺织,创办社仓、义学。道光元年(1821),奉命勘察川、陕、楚三省边防,提出增设城口、白河、太平等5厅,添兵关津要隘等建议。升贵州按察使,后调陕西,死后,赠布政使。纂《洋务辑要》、《苗防备览》、《三省边防备览》,指陈形势,规划兵旅,了如指掌。《汉中府志》、《乐园文钞诗钞》等著述传世。《清史•列传一百四十七》说:“如煜自为县令至臬司,皆出特擢。在汉中十馀年不调,得成其镇抚南山之功。宣宗每论疆吏才,必首及之。”在《清史•列传》中有传的还有严如煜的儿子严正基、戴尚文、 郑国鸿。郑国鸿1777出生于溆浦县大江口镇岩坪村,现存有其墓、碑及墓神情祠。字雪堂,回族。父朝柱,官至贵州上江协副将。国鸿年少时聪颖好学,就读于名师严如煜,探求经世之学。1795年,伯父郑庭松(镇竿镇千总)因镇压苗民起义身亡,即以国鸿为嗣,承袭云骑尉世职。1840升浙江处州镇总兵。1841年9月,英国公使璞鼎查率领兵舰29艘、侵略军20000余人,侵犯定海。当时定海守军不过5000人,敌我力量悬殊,郑国鸿、王锡朋、葛云飞三总兵在联名要求增援无望的情况下,协力负重,同心抗敌,与定海共存亡。血战一月有余,到10月1日,英军分三路同时攻土城、竹山门和晓峰岭,三总兵率领守军殊死抵抗,重挫敌军。终因兵微将寡,弹尽援绝,敌军步步进逼,自己身负重伤,战败已成定局。郑国鸿乃将印信交给军校,单枪匹马冲入敌阵,挥刀连斩数敌,自己壮烈殉国。随征将士也全部壮烈牲。清廷为表彰郑国鸿奋勇杀敌,效命疆场,照提督例恤,与葛云飞、王锡朋并入祀昭忠祠。
当然,溆浦山川之灵气、人文之精化,让屈原从一个爱国、忧国、忧民的朝庭命官、王族后裔成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和世界四大文化名人。而屈原之精神之思想也启迪了溆浦后人甚至到过溆浦的人。河南南阳一带流传的“前有召父,后有杜母;南阳邓公,重生父母”的歌谣,说的就是明万历进士、南阳知府溆浦人邓少谷的。至于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和杰出领导者、中国共产党唯一的女中央局执行委员向警予、《辞海》之父舒新城、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向仲秋华等等。都是蜚声海内外的。就连路过溆浦的人不管处于什么困境之中,也能一展愁颜,公元748年,唐代大诗人王昌龄从长安贬到龙标做龙标尉,在大江口与皇甫五(一个同时被贬到溆浦的京官)分别时也说“溆浦潭阳隔楚山,离尊不用起愁颜。明祠灵响期召应,天泽俱从此路还”。
溆浦,成就了屈原,溆浦人承继了屈原,屈原也一定会成就溆浦。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 上一篇:人文历史—出味的长沙话(二)
- 下一篇:人文历史—乡土长沙的立夏旧俗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