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湖湘文化

湖湘文化

人文历史—记岳麓书院历代山长(一)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岳麓书院历史上,有据可考的山长(院长)有55位。他们大多是著名学者和优秀教育家,对书院的建设发展和人才培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周式 湘阴人。大中祥符五年(1012)任山长,为志载第一位山长,以行义著称,大中祥符八年(1015)受到真宗皇帝召见,得御书“岳麓书院”四字。书院始闻于天下,成为北宋四大书院之一。

  孙胄 约在北宋天圣八年(1030)任山长。

  彪居正 字德美,号敬斋,湘乡人。乾道元年或二年(1166)任山长。帅承胡安国、胡宏,是湖湘学派的重要学者。主教后,湖湘学派重心由南岳北移岳麓书院。张栻、朱熹称他为前辈。

  张栻 1132一1180,南宋著名学者。字敬夫,又字乐斋,号南轩。张浚(1097-1164,宋代大臣)子,汉州绵竹(今属四川)人官至右文殿修撰。和朱熹、吕祖谦齐名,时称“东南三贤”。断言“所谓礼者天之理”,即把封建秩序看作永恒不变的规律。为学主张:“明理居敬”,认为:“居敬有力,则其所穷者益精;穷理浸明,则其所居者亦有地”。著作有《南轩集》。乾道初年(1165),刘珙重建岳麓书院,请他任山长,但因他的老师胡宏曾向秦桧写信,表示想任岳麓书院山长一职,而秦桧未答应,他认为老师未得到的职位而学生得到了,对老师不恭,于是推拒。后聘为主教,代行山长职事。张栻有自己完整的教育思想,认为教育不应当只为“科举利禄”服务,应当“传道而济斯民”。张栻的贡献在于使湖湘学在岳麓书院根植,形成了一个较大规模的学术派别,为岳麓书院在中国学术界确定了地位。同时,又因与朱熹相会于岳麓,开创了书院会讲的先河。

  吴猎 淳熙十五年(1188)任堂长,时另有州教授顾杞任山长,但《新修岳麓书院志》把他放在《山长列传》中。详细介绍见“历代著名学生”。

  顾杞 长沙府学教授,约淳熙十五年(1188)任山长。

  黎贵臣 醴陵人。南宋绍熙五年(1194)朱熹聘他为“讲学执事”,实为山长。《岳麓志》将他放在山长列传中。

  凌登龙 1190-1260,字显夫,长沙人。进士。嘉定十二年(1219)聘为山长,至淳祐元年(1241)止,任期22年。凌登龙讲学书院,正值庆元党禁刚刚解除,理学禁锢也已销解,得以继续施传朱张学。正学又回归岳麓。

  欧阳守道 约1211-1276,字公权,-字遇父,号巽斋,江西吉州人。进士。宝祐元年(1253)聘为副山长。《宋史》有传。除在岳麓书院执教外,还在白鹭洲书院执教,有较好的教育业绩,文天祥是他的学生。文天祥说欧阳守道学通经史,有本有根。其主要著作有《易故》和《巽斋文集》。文集中的《赠了敬序》是岳麓书院历史上最重要的史料之一。

  朱某·张厚 元代延祐元年(1314)以后相继任山长,

  叶性 福建福州人。明代弘治九年(1496)聘为山长。叶氏主院书院停学百年之后,一切都需从头开始。叶氏以人品和德行闻名于天下,致力振兴湖南文教,有识之士纷纷前来求学,岳麓书院又开始走向中兴。

  陈论 字思鲁,攸县人。师事著名学者湛若水,潜心于理学。正德三年(1508)被聘为山长,首编《岳麓书院志》。以理学施教,精通《易》,远方来求学者甚众,而他总是教诲不倦。首创射圃,让学生练习射击,主张文可载道,武可安邦。

  熊宇 字元性,号轸峰。嘉靖十二年(1533)主教岳麓书院,由于教育有方,书院被称为科甲复兴之地。

  张凤山 浙江湖洲人。嘉靖十六年(1537)至二十二年(1543)聘为山长。在教学的过程,多以朱张学教育学生,立朱张文会,以身先人,寒暑不辍,培养了不少的人才。

  张元忭 1538-1588,字子荩,号阳和,浙江山阴人。进士。万历十年(1582)聘为主教。卒后谥文恭。《明史》有传。张元忭是王阳明的再传弟子,著名的心学家,在学术上追求心之本体,认为万事万物皆起于心。至岳麓书院后,以宣扬朱张学矫正王学未流的空疏浮诞,对朱张学说十分崇敬。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