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言论—博采众长的创新精神
【以稿换稿】 作者:佚名 发布:2015年04月15日 阅读: 次 【繁体中文】【小 中 大】
楚人善于博采众长。进行创新,收到标新立异,为我所用之效。
一、吸收中原的礼制思想。中原是同属于周室的诸夏国家。诸夏国家对不遵礼制的国家抱着敌视与轻蔑的态度,称之为“蛮夷”、“化外之邦”。楚国想征服中原,只有吸收其礼制思想以缩短其间的距离。这就促进了楚国礼制的产生。楚国的礼制思想主要表现在:
1、 受降以礼:楚成王围许救郑,许僖公降楚,僖公面缚衔璧,大夫衰绖、士舆榇。楚成王在受降时,仿周武王受商微子启之降的故事,赦免了许僖公。后来,楚灵王仿此赦免了赖子。楚王模仿中原的礼制释放小国诸侯,解除他们的思想WZ,团结他们,使他们心悦诚服地归顺。
2、 伐国遵礼:楚共王伐陈,闻陈君丧而止。楚昭王元年,吴楚发生战争,此时吴国国内发生了公子光刺吴王僚的事件。“楚师闻吴乱而还”。这与吴乘楚王去世时而乘机伐楚,违背春秋不伐丧的“国际”惯例,以致遭到诸侯唾弃截然不同。楚国是严守“丧葬不伐”的礼制的。
3、 外事活动以礼:楚灵王会诸侯于申,他听从伍举的“诸侯无归,以礼为归”,“今君始得诸侯,其慎礼也”的意见。他除了倾听伍举所提供的三王五霸的会诸侯之礼外,还问礼于宋左师及郑子产,他们各献“会诸侯之礼六”,中原各项礼节大量被介绍到楚国。楚灵王时,楚公子弃疾出访,途经郑国,在与郑国君会晤中,举不失礼,甚受郑国君臣好评。
4、 内政也强调礼:楚庄王时,孙叔敖为令尹,使“君子小人,物有服章,贵有常尊,贱有等威”。连车子插的旗的长度,也有严格规定,对于违反规定的,下属官吏可以“拔剑而断”。至于丧葬、祭祀制度,都作了具体的规定,祭有祭典,葬有葬制。如淅川出土的令尹子庚墓,殉葬品有“平底鼎七件,形制相同,大小相次”。这种礼品的组合形式,与中原相同。
楚庄王以后,楚国开始大规模吸收中原文化与礼制思想,对太子的教育所采用的教材,是以《春秋》、《礼》、《乐》、《诗》、《令》为主,与中原完全一致。这种礼制正式作为楚人统治的政治思想,楚国的承继制度也向父子承继制转化,忠、孝、节、义伦理观念也产生了。楚与中原在思想文化上逐渐地融合和统一,就得到中原国家的赞赏,所以 《国语.楚语上》说:“虽微楚国,诸侯莫不誉。”
然而,楚国在吸收中原礼制思想的同时,也保留了部落文化中的开拓、竞争与原始的平等精神,“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纲常伦理观念,较之中原要相对淡薄。楚国的诤臣要比中原诸国多,楚国妇女的参政意识也比中原诸国强,而王权观念也没有发展到绝对化的地步。
二、吸收中原的生产经验。楚人“饭稻羹鱼”,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但《招魂》中说:“稻粢穱麦,(上面是“如”,下面是”手”)黄梁些。”粢是粟米、小米,穱是麦,黄粱是小米,(上面是”如”,下面是”手”)是杂揉的意思。这表明楚国在很大程度上兼收了南稻北粟之利而发展成为进行多种粮食生产的农业大国。楚国凭借丰足的粮食资源才得以争霸诸侯,称雄战国,并且赢得了“五谷六仞”、“粟支十年”、“无饥之患”的种种妙誉。
在手工业方面,一是吸收中原的冶炼技术成为最大的青铜生产国,而且也是最早使用铁器的国家。在曾侯乙墓中出土的青铜器,在造型纹饰、加工工艺等方面,都达到了新的高度。在焊接技术上,还使用了操作困难的铜焊和技术复杂的合金焊。这一切都代表了先秦冶炼工艺的高峰,显示了楚人的精益求精的精神。
再如建筑业、丝织业,也是从齐、鲁引进工匠与技术的,但都青出于篮。如鲁襄公仿楚宫作成楚式宫殿,江陵马山一号楚墓中出土的丝织物,无论是组织结构、色泽与花纹都堪与今人媲美。
三、吸收中原及周边少数民族的文学艺术形成自己的特色。清刘熙载《艺概.赋概》:“《离骚》出于《国风》、《小雅》”,“变风变雅,变之正也,离骚亦变之正也。”而“骚辞较肆于诗”。这说明了骚源于诗,又“肆”于诗,即发展与创新之意。而风靡郢都的“下里巴人”即是从西部邻国巴传入的,而在宜昌、京山、襄阳等地出土的文物,都有巴文化的内涵。
曾侯乙墓出土的钟磬都有铭文,在其乐律文中,列举了春秋战国之际楚、晋、周、齐、申等地的各种律名、阶名、变化音名之间的对照情况。其五音之序是严格按照《管子.地员》篇的顺序。可见楚国音乐的发展,是吸收了中原的成果而创造自己民族的表达方法。
再如《三坟》、《五典》、《八索》、《九丘》都是中原典籍,像左史倚相与右尹子革等都能十分精通并背诵如流,且能运用到谏君与论战方面,并取得实绩。
正如鲁迅所说:“楚久为大国,春秋之世,已能赋诗,风雅之教,宁所为习,幸其固有文化,尚未沦亡,交错为文,遂生壮采。”这里所说的“交错为文”,即是指的吸收与融合,“遂生壮美”则是指的发展创造而独具一格。
上述种种,都反映出楚人是一个具有开放与开拓精神的民族,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兼收并蓄,混一夷夏,进行创新,为我所用。这种精神,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来源:网络整理】
- 上一篇:楚诗词赋—李白与黄鹤楼
- 下一篇:思想言论—楚庄王重才用贤思想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