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唯一的武状元-李威光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小 中 大】【收藏】
李威光(1735—1795年),字作楫,号韬序。五华县华城镇黄埔村人,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出生在山区农村一个小康家庭。其父李资始是前清廪生,知书识义,对其子从小学书习武管教颇严。其母是一个才思敏捷,性格开朗的农村妇女。李威光自小受家教熏陶,养成自爱、自奋自强,好学喜动,精灵活泼的品格。
五华城乡武术盛行。李威光在崇文尚武的客家精神影响下,年少时便投馆拜师,学习武艺。由于他天资聪颖,勤学苦练,一招一式,一拳一脚,扎扎实实。不几年,刀、枪、棍、棒、骑射皆能,武艺出众。他身材硕壮,体高七尺,膂力过人。乾隆十五年(1750),适逢开科县试,十六岁的李威光赴考,名列前茅,入选武生。这更坚定了李威光矢志武道的决心。在他的父母支持下,聘请了武艺高强师傅在家里授艺。李威光不怕辛苦,勤学苦练,常以“书要读,拳要练,老婆娶不娶都随便”的口语自誓。十年寒暑,他的武艺日精,在周围乡村中,颇有名气。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李威光赴省参加庚辰科乡试,金榜题名,高中武举。但仍习武不辍,矢攀高峰。他常穿着自制四五十斤的石屐(用大麻石凿成形似木屐,用麻绳作屐皮),以练腿力;朝夕抱举三四百斤练武石,以练臂力。勤奋不负有心人。李威光的武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乾隆三十七年(1772)李威光束装上京,参加壬辰科会试。殿试一举成名,钦点状元及第。
李威光高中武状元后,民间流传着他上京赴考及在考场中的不少故事。
相传李威光赴京起程那天,刚走出家门槛,不慎踩死一只小毛鸡;初不以为意,继续前行,过木桥时,又踩断了桥板;走到山坡狭路处,青衫被荆棘撕破。他想刚出门就碰上三件不吉利的兆头,感觉很晦气,便掉头返回家中,向母亲道出不愿赴考的原委。其母才思敏捷,善解人忧。为消除李威光的疑虑,随即开口说道:“脚踏金鸡殿上行,踏断木桥换石桥,自古英雄走险道,钩烂青衣换锦袍。”解开了李威光思想疙瘩,鼓励他继续登程赴考。
在京城会试中,群雄荟萃,相互角逐,斗艺激烈,李威光脱颖而出,武艺超群,荣获第一。不几日,皇帝亲躬殿试。李威光却遭人暗算:事先有人把比武石和他的关刀涂上蜂蜡,想使他当场出丑,名落孙山。殿试时,李威光举起武石,力鼎千钧,潇洒自如。不料突然石滑脱手,李威光急中生智,用尽力气,顺势将武石猛踢一脚,武石落地滚了几滚;接着,他手舞关刀,银光闪闪,令人眼花缭乱。突然左手滑脱,右手紧握刀柄,顺势原地旋转,乾隆皇帝看罢,不解其艺,便问是何武艺?李威光急中生智,奏曰:“武石滚动,乃‘狮子滚球’之义;关刀释手属‘捺地割葱’,这些技艺是寒门传家之宝。”语惊四座,博得龙颜大悦,当即钦点为该科状元,御赐“状元及第”金匾一块。这一历史珍贵文物,可惜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灭了。
传说归传说。其实,李威光在会试中,刀、枪、棍、棒、箭等技压群芳,殿试夺魁,当之无愧。在殿试时,李威光使用的一百六十斤的大关刀至今仍保留在其家乡。
李威光状元及第后,皇帝极为器重,起先留他在京城授头等侍卫,警卫金銮殿,并曾跟随乾隆皇帝去郊区狩猎。他不仅为皇帝护驾,且在狩猎中,打飞鸟,猎狡兔,箭不虚发,随臣大为喝彩。乾隆四十二年(1777),授他为广西提标左营游击。由于李威光不仅熟知天文地理,而巳熟知沿海岛屿情况。因此,不久调任浙江黄岩镇标水师中军游击,旋又晋升为福建烽火门参将。
乾隆五十一年(1786)秋,台湾天地会首领林爽文率众起义,攻克彰化、凤山,围攻台湾府城(今台南),朝廷震惊,遂派兵镇压。在府城之战中,清军败北,林爽文军声势大张。清朝继派福相国(福安康)并调福建烽火门参将李威光领兵征讨,清兵反败为胜。平息了事端后,授李威光军功加一级,记功二次,将他留守台湾,晋升为台湾平安协水师副将。不久,调回闽安协副将,署任海坛、南澳总兵,诰封四世武功将军(从二品)。在任期间,思母心切,解甲归乡。于乾隆六十年(1795)在家逝世,享年六十有一。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 上一篇:中国现代言情小说的开山祖张资平
- 下一篇:没有了!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