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傩文化

傩文化

乡人傩与“打夜胡”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我们知道,驱傩有宫廷傩和乡人傩之分。早在孔子的时代,乡人傩便有沿门逐疫的特色,即民间化了装的傩队挨家挨护为人们驱逐疫鬼。《论语》记载,孔子曾“朝服立于祚阶”,表示对乡人傩的恭敬。

无论宫廷傩或乡人傩,驱鬼必借助声音的威力,或大声喊叫,或发出咒语、歌声。南北朝以后,乡人傩一方面保持了沿门逐疫的本来面貌,用声音为人驱鬼,同时带上了沿门乞讨的性质。南朝梁人曹景宗曾在腊月“使人作邪呼逐除,遍往人家乞酒食”,“邪呼”就是大声喊叫,“逐除”就是驱傩。这说明,沿门逐疫活动可以得到犒赏。

唐代敦煌驱傩,也要集体合唱,以壮驱鬼的声势。敦煌遗书中有《进夜胡词》,称驱傩者为“夜胡儿”,这里的“夜胡”即南朝的“邪呼”,即大声呼叫以逐鬼。

到北宋,首都汴梁(今河南开封)的驱傩活动进一步向娱乐形式转化,出现了集沿门逐疫、沿门乞讨、沿门卖艺为一体的“打夜胡”。“打夜胡”在岁末腊月举行,由三几个贫者化装成妇女、神鬼,敲锣击鼓,为人驱祟,沿门乞钱。

南宋也有“打夜胡”。在杭州街头,每到十二月,贫丐者三五人为一队,装神鬼、判官、钟馗、小妹,敲锣击鼓,沿门乞钱。可见,两宋首都的驱傩活动,已经具备了扮演性质,与戏剧更加接近了。南宋又称路岐人在街头做场为“打野呵”,“打野呵”显然是从“打夜胡”发展而来的。

需要注意,“打夜胡”又写作“打野狐”,有人因此理解为打狐狸,是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还有人把“夜胡”之“胡”与西域胡人相联系,也不对。“夜胡”即邪呼,来自驱傩时的鼓噪邪呼,大声喊叫。安徽贵池傩戏《花关索》,在请神、送神、傩舞的吉祥词中,反复歌唱“嚎也嚎嚎夜胡歌”,与宋代“打夜胡”一脉相承。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