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武安的《捉黄鬼》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小 中 大】【收藏】
河北武安固义村春节期间举行的大型社火,是目前黄河流域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 参予人数最多、文化意蕴最深厚的民间节日文化活动。演出日期从农历正月十四到十七日。场面宏大,气氛热烈,凡华北地区的民间艺术如抬阁、跑驴、旱船、霸王鞭、竹马、武术、秧歌和队戏、赛戏、脸子戏(面具戏)等,应有尽有,红火异常。但最为震人心魄的是《捉黄鬼》。出场的角色有闫王、判官、大鬼、二鬼、跳鬼和被捉拿的黄鬼。先是黄鬼一大早就躲藏于土村外的野地坟堆里,大鬼、二鬼和跳鬼煞有其事地捉住黄鬼后,押他游街示众,跳鬼作跳跃式舞蹈,引黄鬼时进时退。村里聚集了三十多个青年,手持荆棍,跟在黄鬼后头,边喊边挥动荆棍,街道两侧观众也随声附和。可谓人头攒动,万人空巷,蔚为壮观。更有两个札着靠旗、身穿铠甲威风凛凛的探马,骑着战马往返穿行于长龙似的游街队伍之旁,造成浩大的声势。下午约三、四点钟,黄鬼被押解到村外新搭的两个审判台前,先后经过判官、闫王的两轮审议,最后判为极刑。由大鬼、二鬼和跳鬼押到河边专门搭好的行刑台上。一时烟雾腾起,黄鬼在近万观众围观中被开肠破肚,受到最严厉的惩罚。
这个戏的演出时间长达五、六个小时,演出的场地主要在村里几条较宽的街道上和村外河滩上。演出空间是流动的,而非固定在一个地方。从戏的内容考察,属于傩戏范畴,但当地人称之为“队戏”。据考证,宋代盛行队舞,在队列行进中表演各种舞蹈,后演变为有故事情节的队戏。一般都是在行进中演出,不断地变换演出空间。表演形式属于流动性的哑剧。
戏在演出过程中,还出现一个特殊的角色叫“掌竹”。扮相是头戴宋代服饰中的无脚幞头,当地人称“无翅乌纱”身穿红色蟒袍,手握一根二尺长的竹木,上端劈成二、三十根细蔑,束以红绸,向观众指点剧情。据考证宋代杂剧院本演出时,有一称为“竹竿子”的角色,又叫“参军色”。他手执竹竿,引领演员上下场,不时地向观众“致语”、“唱赞”,目的在于拉近角色与观众的心理距离。元明以后,这个角色便湮没不闻。古人说,“礼失而求诸野”不曾想,在武安固义这个小小村庄的迎神赛社活动中显露出了他的身影,尽管已有新变化,今人仍可隐约窥视到一千年前“竹竿子”的形象。
这个“掌竹”是全部社火活动中的一个耀眼亮点。在迎神,祭神、送神仪式中吟诵“赞语”。在判官、闫王审判黄鬼和行刑前,吟诵道:“劝世人父母莫欺,休忘了生尔根基,倘若是忤逆不孝,十殿闫君难饶与你。命二鬼绳捆索绑,到南台抽肠剥皮,善恶到头总有报,为人何不敬爹娘。若知队戏名和姓,《十殿闫君大抽肠》”。《大抽肠》是《捉黄鬼》的别名。掌竹像宋代说书人那样简要点明主题还以警诫世人的口吻,进行传统道德的教育。果然,多少年来,这个固义村比起别的村,孝敬父母的多,家庭和睦的多;偷鸡摸狗的少,打架斗殴的少。这二多二少,显示了戏剧教育的潜在威力。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 上一篇:四川苍溪庆坛
- 下一篇:没有了!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