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秦陇文化

秦陇文化

赛戏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流行于陕北佳县、吴堡、清涧、子长、子洲、米脂、绥德等地。因主要在迎神赛会中演出,故称“赛戏”或“赛赛”。佳县民间还有“龟兹扬把子”之称。龟兹,指表演赛戏的民间艺人吹奏的唢呐,系汉武帝时龟兹国传入的乐器。扬把子,系佳县一种地方土语;扬指扬打,比喻武打动作;把子,指当地对演出时所用的道具——麻鞭、刀、戈、戟以及长矛、黑鞭的统称。

赛戏的历史渊源及形成时间,均无记载。据佳县文人沈世昌(年九十一岁,清光绪二十年出生)口述,佳县县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已有赛戏演出。出名的戏班,为木长湾的王家班,该班的第二代传人王新年,出生于清道光年间,是一位赛戏能手,吹做俱佳,在陕北、晋北、宁夏都有名气,咸丰末年开始领班演出。王新年的父亲王保成,出生于嘉庆年间(1796—1820),道光初年创建了王家班,为该班的第一代领班。王有三个儿子,都作过领班,佳县人称大儿子为大班主,二儿子为二班主,三儿子为三班主。咸丰到光绪年间(1851—1908),陕北佳县、子洲、子长、吴堡、清涧等地都有赛戏班子演出。仅佳县一地,除了王家班,还有李家班、赵家班、孙家班等。

辛亥革命后,赛戏日趋衰落,仅有佳县的王家班一家演出。民国三十四年(1945)后,佳县成为陕甘宁边区所属的革命根据地,开展了破除×,赛戏遂停止演出。

赛戏演出规俗特殊,一班只有十余人,要求人人都能一专多能,会吹、会打、又会念做。一般演出,每个台口为两天。第一天下午先由一人身穿长靠,背扎靠旗,手执黑虎鞭,戴面具,扮作灵官,在台上做一些戏曲化武打动作,然后引出一人或两人在打击乐伴奏下,进行对舞和对打,接着再出“四大天王”(即风、雷、火、水),手执兵器,追杀列鬼。趁天王不注意,列鬼偷着跑下戏台,观众见之,向其抛石扔打。列鬼口含羊血酒,喷人开路,趁机上台,被众天王擒拿后押之下台游街(村)示众,直到列鬼取掉鬼面具,露出真相,方才结束。晚饭后,继开夜戏,赛戏艺人坐于窑前或院落进行唢呐吹戏,配以锣鼓、牙子板、单皮鼓等乐器伴奏。第二天正式登台表演剧目。常演出的有历史故事戏《苟家滩》、《二进宫》、《天水关》、《双龙会》、《伐东吴》、《闯幽州》、《长坂坡》等;民间传说故事戏《斩旱魃》、《迎春神》、《驱鬼》、《驱疫魔》等,佛经故事戏《三世修身》、《二仙传道》、《大师降表》等,因演员少,多为折子戏或片断故事戏。脚色行当有生、旦、净、丑,表演简单、粗犷。还有一种演出形式,叫跑台演出。即台上走场子,列队说事;台下对白、对打,台上台下配合演出。这种形式在佳县农村比较流行。上述这两种演出形式,都没有唱腔,只有道白和念词,为吟诵句式,无论念诵或道白,均以锣鼓节奏断句。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