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秦陇文化

秦陇文化

汉剧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汉剧,古称汉调二黄,是流传于汉水流域的一种古老的民间戏曲艺术,是底蕴丰富的汉水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灿明珠。地处汉水中上游的安康地区是汉剧主要的发源地和表演舞台。数百年来,汉剧艺术在这里持续承传,不断光大,成为地方文化中的一枝奇葩。在许多古老艺术样式被现代艺术挤压而渐渐消亡的今天,安康的汉剧不仅保留了火种,在文艺事业中占据了一席之地,而且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宛若秦巴群山蜿蜒走势,风流汉江九曲东去,汉剧的生成、发展、承传、开拓亦不曾笔直前行。自十七世纪至二十世纪末,汉剧经历了两个迥然不同的时代。前期即自清中叶至民国时(1640一1949)的封建主义时代;后期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成后的社会主义新时代。

在封建主义时代的三百余年中,汉凋二黄,官府只享用,不扶持,反添乱,她全靠百姓创造百姓爱,在无序竞争中存活传承。即使这样汉剧也是班社百余,剧目千计,杨、范传人,代代辈出,给后世留下了成堂成套的艺术遗产。在这一历史风雨中,艺人不知付出了多少汗水与心血,经受了多少艰难与坎坷。建国前夕芬档虮郑嗌缧巧ⅲ杖饲罾В鲇辛枋习嘧诱踉嘤4媪嘶鄹=袢障碛谜夥菀挪奈颐牵泵撬堑墓Φ拢迸κ匾担写交稹?

在建国后的社会主义时代,汉剧事业由党和政府统辖操办,投入人力财力,全心抢救、保护、扶持,继承和发展,老中少三代人才济济,传统剧目、新编历史剧、现代剧丰富多采,剧种音乐新曲迭出,舞台美术频添新色,以《马大怪传奇》晋京参加“中国戏剧节”为标志的新成就鼎盛入史。但不容讳言,汉剧事业也曾经历过时代的折腾,即传统艺术的流失和断代。上世纪末的十多年来,在社会生活的巨变中,戏曲市场萎缩、年轻观众稀缺,一度使汉剧面临存活危机。

幸有许多有识之士,珍惜这份已经成为安康艺术瑰宝的文化遗产,殚精竭虑,鼎力保护,才使汉剧艺术免于困顿。原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徐山林同志,陕西省副省长王寿森同志情系桑梓,十分关心汉剧命运,多次就保护发展汉剧指示对策,并亲为筹资扶助,使汉剧艺术逐步走出困境,如今在地方文化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扶持对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扶持老少边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文化发展。这一重要精神对我们做好保护、发展、创新汉剧的工作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激励。

今天,我们一方面全方位地扶持,推动汉剧团体的业务生产,保障鲜活艺术;业已招收新人开班学艺、后继有望;动工营建多功能剧场,助汉剧振兴;另一方面,抢时编理、出版各类传统文图资料,以存史传世。呈现在公众面前的这套《陕西汉剧丛书·剧目·音乐·脸谱》就是我们保护文化遗产所做的一桩实事。

结集成卷的《陕西汉剧丛书·剧目·音乐·脸谱》,既继承了前辈的史料成果,又渗透着现从业剧人的图新精勤;可“盛世收藏”,供公众赏品,又供传人学用;既为发展传统、创造新品特别是音乐新品作基础素材,又可为戏曲史研究特别是皮黄史研究提供声腔文图资料。可谓一卷在手、丝竹鸣凤、粉墨青红、奇谱共赏。

历史学家说:历史给人以智慧,教人以深邃眼光去看待过去、现在、将来。历史并不是一些人眼中的所谓“老古董”。历史是常学常新的。历史学家的职责并非简单地复原历史,而是对历史不断作出新的解释,为当代人提供足资借鉴的“镜子”。

愿《陕西汉剧丛书·剧目·音乐·脸谱》是受人喜爱并获教益的“老古董”,是一面足资借鉴的“镜子”,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