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表演—翎子功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小 中 大】【收藏】
秦腔叫“耍翎子”。在传统戏曲里,生、旦、净、末、丑诸行当都有插翎子的角色。一些能征善战的武将、番将、山寨大王、绿林好汉及神话剧中的武神、仙等,常佩戴的各式头盔(“紫金冠”、“独独冠”、“大额子”、“驸马套”等)上配有翎子,演员藉以更好地展示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内心活动。常见的形式有:望月、抢月、托月、拨云、望云、二龙戏珠、二龙绕海、摆翎、甩翎、竖翎、旋翎、扫脸等。耍翎子的技巧有:晃、抖、弹、掏、衔。
晃翎:依靠头部的动作,使翎子作出有姿态、有一定动向的晃动。分“慢晃”和“快晃”两种。慢晃,常用于人物的得意洋洋,摇头晃脑之时;快晃,常用于人物心潮起伏、激情荡漾之时。
抖翎:依靠一定的人为动力,使翎子颤抖。分“坐抖”、“站抖”、“掏抖”和“绕抖”四种。坐抖,人坐在椅子上,直腰、挺颈。随即将两脚跟踮起顺势两脚快速连续颤抖,头上的翎子就会连续颤抖起来。此技常用于人物极力克制内心的激动或喜怒不形于色的心理状态。站抖,两腿稍弯曲,八字步站好,双臂自然下垂,全身松弛,脖颈稍用劲。以双手轻而快地颤抖来带动全身颤抖,使翎子也随之颤抖。此技常用于人物的惊恐、愤怒等情绪时。掏抖,分单掏抖与双掏抖两种。一只手将翎掏在手中,利用手的颤抖使翎子颤抖为单掏抖。双手将翎掏在手中,以双手的同时颤抖使翎子颤抖为双掏抖。此两种技巧,配合人物面部表情,可用于愤怒、焦急,也可用于喜悦、大笑的情绪时。绕抖,在双掏抖的基础上,双手将两翎上下交替绕动,即为绕抖。常用于人物喜悦、得意或焦急的情绪时。
弹翎,利用翎子的弹性,依靠人体各部位协调配合的动作将其向前弹出。其要领是;双手叉腰,左丁字步站。随即右腿跨起,同时双手在胸前成端掌,右腿下落顺势上踢左腿,左脚落地成左丁字步,趁势上身向前伏探,颈部稍用脖梗劲使双翎向前弹出,随之上身起立,头稍仰,使双翎向后弹去,同时双手上撩成双撑掌。此技巧常用于人物愤怒或喜悦的情绪时。
掏翎:用手将翎弯成各种形态。分“顺掏”、“翻掏”、“并掏”、“交叉掏”和“绕掏”等。顺掏,分单顺掏和双顺掏两种。翻掏,分单翻掏和双翻掏两种。并掏,用一只手同时掏两根翎子。交叉掏,分单交叉掏和双交叉掏两种。用右手掏左翎子或用左手掏右翎子称单交叉掏。在暂短的时间内,先后完成左右单交叉掏,就叫双交叉掏。绕掏,分单绕掏和双绕掏两种。右手或左手将翎子连续盘绕成圆圈,称单绕掏。此单绕掏的方法,左右两手连续作绕掏动作,称双绕掏。
衔翎:多用于人物下决心或忿恨的情绪之时。分“单衔”和“双衔”两种。单衔,双手插腰,左丁字步站,以左手顺掏翎衔入口中,随即左手下缓成提拳,同时左脚向前上一步。随即右手顺掏翎,在将右翎捋成斜垂状后,右手夹翎上撩约成举掌状,同时右脚上一步成左丁字步。身向右前侧,目视左前侧,衔住翎子,亮相。双衔,双手插腰,右踏步站。双手同时顺掏翎,将两翎衔入口中。随即右脚向前上一步成左掖步,同时双手在胸前交叉,顺势双手同时各向其两侧上撩成左顺风旗式。身向左前侧,目视两点,衔住翎子,亮相。
汉调二簧《伐策》一剧中,孙策的两次抖翎表演,比较特别。一是由单翎微抖、慢抖到双翎快抖跳动,表现孙策的头疼由轻到重,二是孙策在宫门遇见于吉,于吉将云帚稍向下一点,孙策即低头,翎子遂垂于地面。稍顷,随着孙策头的颤动,一翎子徐徐直立,另一翎子也徐徐直立起来,两根翎子并立后,再向后弯下去。此技巧除两翎梢系有两粒锡子助其直立下垂外,演员亦须有很好的脖梗功夫。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