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秦陇文化

秦陇文化

历史文化—长安的四邻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长安城,北依龙首原。隋文帝将大兴城建于龙首山之南,是有其独到的创意的,其营建新都诏书中说:“龙首山川原秀丽,卉物滋阜,卜食相土,宜建都邑,定鼎之基永固,无穷之业在斯。”龙首山犹如今所说之“龙脉”,所以唐长安以北,既非游览区,亦非通衢要道,龙首原至于渭水,是皇族秋冬狩猎、飞鹰逐兔的地区。郑嵎《津阳门诗》中的一段:“五王扈驾夹城路,传声校猎渭水湄。羽林六军各出射,笼山络野张罝维。雕弓韣稠不知数,翻身灭没皆娥眉。赤鹰黄鹄天中来,妖狐狡兔无所依。人烦马殆禽兽尽,百里腥膻禾黍希”所写就是皇家的一次大型射猎活动。王维《观猎》诗:“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详其位置,也似在皇家禁苑,足见这位“将军”的背景不是一般的军将。但他回归的路线却是“忽过新千市,还归细柳营”,要绕道至新丰(旧址茬长安以东二十里许),不能似皇家射猎直接出自夹城。长安西郊,西行四五十里便是咸阳,又有渭水阻隔,所以西郊虽当通往关内北郡(今陕北、宁夏、内蒙诸地)、陇右道(今甘肃、青海及西域诸国)大道,唐人在西郊的游览、宴饮等活动亦不多,除渭城送别之外,唐诗中亦较少语及。西郊的园林、游览之地尽有,如滈池、昆明池、定昆池等,但唐人游览这些地方,其路线往往是先出南城门,再折往西。如昆明池,初凿于汉武帝时,庸时多次疏浚,仍然碧波荡漾,是著名的游览胜地。韩愈《南山诗》写他游历南山(终南山),其路线就是出长安南门,西折,经昆明池,再南经杜陵、毕原,然后才“崎岖上轩昂,始得观览富”,进入南山的。这或者与是否交通便利有关,也与长安街坊大多数处于城东西中轴线(东春明门至西金光门)以南有关。
唐诗中较多涉及者,是东郊;最多涉及者,是南郊。这其中有其自然的、人文的原因。先说长安东郊。东郊土地平旷,贵宦园林颇多,灞、浐二水经此北流汇入渭水。灞、浐水流清澈,水面不广,经桥越过,非常方便。经灞东行而略偏北,便是新丰县,即今西安所属临撞县地,尤是长安的著名风景区,东、西绣岭横亘于此,而华清宫(即温泉宫)便建于岭上。有名的始皇陵也在这一带。经灞桥东行而略偏南,有白鹿原,至蓝田县,仍是风景秀美的地区。
东郊最可留意者有两点。一是此处是长安通往东(今河南、山东)、东北(今山西、河北)、东南(今两湖及江南各地)最繁忙的通衢大道。往东、东北各地者,由新丰、渭南、华州一线出函谷关;往东南各地者,由蓝田人商洛山,再出武关。即使由长安往京兆府所属的东北各县,也是由此东行再北折渡渭水,如杜甫天宝十四载自京赴奉先(今陕西蒲城)探家,就走的是这一条大道。反过来,由东、东北和东南各地人京的官员、士子、商贾等,也是经由这条大道入京的。储光羲《长安道二首》其一:“西行一千里,暝色生寒树。暗闻鸣犬声,知是长安路。”就是写这条长安的通衢大道。储光羲是温州(今江苏丹阳)人,我们完全可以想像这是他自家乡第一次自东而西入长安应进士试时所见。试再看唐玄宗《初入秦川路逢寒食》诗:
洛阳芳树映天泽,灞岸垂杨窣地新。直为经过行处乐,不知虚度两京春。去年余闰今春早,曙色和风著花草。可怜寒食与清明,光辉并在长安道。自从关路入秦川,争道何人不戏鞭?公子途中妨蹴鞠,佳人马上废秋千。渭水长桥今欲渡,葱葱渐见新丰树。远看骊岫入云霄,预想汤池起烟雾。烟雾氛氲水殿开,暂拂香轮归去来。今岁清明行已晚,明年寒食更相陪。
开元时期,唐玄宗有近十次之多移居洛阳,居住一年半载再返回长安。此诗即写他自洛阳西返长安一路见闻。洛阳至长安的距离约在七百里左右,以皇家车驰马奔的速度,大约三四日可至,恰好逢寒食、清明之节。诗中对长安东郊的灞岸、渭桥、
新丰、骊山都有描写。
二是长安灞桥为长安最著名的祖道饯行所在。前面说过,出长安而东、东北的行人,经灞桥之后须进入偏于东北的渭南、华州至函谷关大道,出长安而东南的行人须折入偏于东南的蓝田、商洛、武关大道,而灞桥自然成了行者与送行者祖道分手之地。折灞柳而送别,成为唐长安一大人文景观,至今为人乐道。灞桥送别我们将在本章下节再说。总之,长安东郊是十分繁华热闹的去处。《开元天宝遗》:“长安自昭应县至都门,官道左右村店之民,当大路市酒,量钱数多少饮之。亦有施者为行人解之,故路人号为歇马杯。……施者”就是酒主有时并不收钱,随行路人下马饮酒解渴解乏。
下面是几首有关长安东郊的诗:
闲寻香陌凤城东,时暂开襟向远风。玉笛一声芳草外,锦鸳双起碧流中。苑边花竹浓如绣,渭北山川淡似空。回首汉宫烟霭里,天河金阙未央宫。
章碣《城东即事》
芳草五陵道,美人金犊车。绿奔穿内水,红落过墙花。马足倦游客,鸟声欢酒家。王孙归去晚,宫树欲栖鸦。
韦庄《延兴门外作》
春桥南望水溶溶,一桁晴山倒碧峰。秦苑落花零露湿,灞陵新酒拨醅浓。青龙天矫盘双阀,丹凤离徙隔九重。万古行人离别地,不堪吟罢步阳钟。
韦庄《灞陵道中作》
护田雁飞下,秦原人葬回。丘坟与城阙,芳树共尘埃。
马戴《白鹿原晚望》
斗鸡台下东西道,柳覆班雉蝶萦草。坱霭韶容锁澹愁,青筐叶尽蚕应老。绿渚幽香生白蓰,差差小浪吹鱼鳞。王孙骑马有归意,林彩著空如细尘。安得人生各相
守,烧船破栈休驰走。世上方应无别离,路傍更长千株柳。
温庭筠《东郊行》
韦庄诗之延兴门是唐长安东面三城门之一(正中为春明门,北为通化门,南为延兴门)。马戴诗之白鹿原在灞水与浐水之间,据《三秦记》载,周平王时原上尝出现白鹿,故名。汉文帝死葬于此,为霸陵,因又称霸陵原。白鹿原之东,就是蓝(蓝田)武(武关)大道。
秦岭当长安之南自西向东,至蓝田一带,又折向东南,所以长安东郊兼有林壑山川之美,王公贵宦及一些诗人多在这一带兴建林园、林亭、别业之类。据李浩《唐代园林别业考论》一书汇集统计,有王尚书(王绍)林园、崔驰马(崔惠童)山池、刘长卿别业、张司马某郊园、吉中孚林馆、韦嗣立山庄、韦给事某别业、韦侍郎某山居、太平公主山庄、李尚书(李福)别业、王龟山居……等,最有名的当然是王维的辋川别业。这些林园、别馆等依自然山水风光而建,再加以人工构置,别有一番天地,是主人与友人会聚设宴的理想场所。例如驸马崔惠童山池,王维、杜甫皆有诗,兹录王、杜二诗如下:
画楼吹笛妓,金碗酒家胡。锦石称贞女,青松学大夫。脱貉贳桂婿,射雁与山厨。闻道高阳会,愚公谷正愚。
王维《过崔射马山池》
萧史幽栖地,林间踏凤毛。洑流何处入,乱石闭门高。客醉挥金碗,诗成得绣袍。清秋多宴会,终日困香醪。
杜甫《崔射马山亭宴集》
仇兆鞫杜诗注扒“玄宗女晋国公主下嫁崔惠童……惠童京城东有山池。”崔驸马山池(山亭)在城东的具体地址不明,但我们可以从王、杜二诗中看出,这个山亭处于山林流水巨石之间,可以就近射得大雁以佐餐,有水流回绕,(仇注:“洑,回流也。”)。极得山野之趣。崔驸马呼锦石(美石)为“贞女”,以青松为“大夫”,显然又是在野趣之外人工的精巧安排。
再说南郊。长安南郊是长安自然资源、人文资源最丰富的地方。长安城以南五六十里,是林壑幽美、气势雄伟的南山,唐人习惯称其为终南山。皂水、沣水、灞水、浐水、滈水,俱由南山中源出,北流入渭,故南郊在长安四郊中,尤其显得川原广阔。这一带有少陵原、神禾原、樊川、细柳原等,高下起伏,水草丰美。又有皇子陂、鲍陂、丰润披、洛女陂、雁鹜陂、河陂等散布于以上川原之间。“陂”有泽畔、山坡二意,以上这些陂,地形上皆兼有水岸、山坡的便利,是天然的园林池馆建筑地。长安王公贵宦在此修建的园林池馆,有据可查者,多至四五十处,又非东郊可比。长安士人的赏春游玩活动,多在南郊进行,足见南郊是士人心目中的休闲胜地。这一带有杜陵,乃汉宣帝葬处;杜陵南为宣帝皇后葬处,其陵较小,时人呼为“少陵”,少陵原得名于此。少陵原一带是长安杜姓家族聚居之地,称为“杜曲”。“曲”是乡、曲的意思。杜曲之西为“韦曲”,是长安韦姓家族聚居之地。韦、杜二姓,自汉以后渐次兴盛,贵胃名宦辈出,成为关内巨姓,致唐时有“长安韦杜,去天尺五”之说。
唐诗中有关长安南郊的诗,格外的多,现录儿首:
韦曲樊川雨半晴,竹庄花院遍题名。画成烟景垂杨色,滴破春愁压酒声。满野红尘谁得路,连天紫阁独关情。渼陂水色澄于镜,何必沧浪始濯缨。
郑谷《郊墅》
韦杜八九月,亭台高下风。独来新霁台,闲步淡烟中。荷密连池绿,柿繁和叶红。主人贪贵达,清境属邻翁。
郑谷《游贵侯城南林墅》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杀人。绿樽糟须尽日,自发好禁春。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野寺垂杨里,春畦乱水间。美花多映竹,好鸟不归山。城郭终何事,风尘岂驻颜?谁能与公子,薄暮欲俱还。
杜甫《奉陪郑驸马韦曲二首》
南登杜陵上,北望五陵间。秋水明落日,流光灭远山。
李白《杜陵绝句》
韦西域南锦锈堆,千金不惜买花栽。谁知豪贵多羁束,落尽春红不见来。
罗邺《春日偶题城南韦曲》
数亩园林好,人知贤相家。结茅书阁险,带水槿篱斜。古树生春藓,新荷卷落花。圣恩加玉绂,安得卧青霞。
钱起《题樊川杜相公别业》
谁无泉石趣,朝不少同过。贪胜觉程近,爱闲经宿多。片沙留白鸟,高木引青萝。醉把鱼竿去,殷勤藉岸莎。
郑谷《闻所知游樊川有寄》
几首诗多集中于韦、杜曲和樊川,可知这一带因多贵宦达官府第,故林馆、别业之类也特别多,景色自然格外秀丽。钱起诗中的"杜相公"指杜佑,是杜氏家族最显赫的人物之一,贞元、元和间检校司徒同平章事(宰相)。据《新唐书》,杜氏家族有唐一代有宰相十一人,韦氏家族有唐一代有宰相十四人。韦姓家族的兴盛尤表现在女性上,当中宗朝、肃宗朝、穆宗朝,俱有韦姓女子贵为皇后或妃嫔,使韦姓更多的带上了唐宗室外戚的意味。杜、韦家族的兴旺发达略见一斑。韩愈《出城》诗:“暂出城门踏青草,远于林下见青山。应须韦杜家家到,只有今朝一日闲。”韦、杜家族的居处地,几乎成了士人游览的胜地了。樊川因汉时名将樊哙食邑于此而得名,但樊氏后人姓名似无显于唐者,而樊川本为杜陵的一个乡,所以杜牧用“樊川”命名自己的文集。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