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秦陇文化

秦陇文化

历史文化—长安的农民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唐长安大而言之,即京兆府,所辖二十三县,其范围约有今整个关中的中部;小而言之,即京兆府治所长安,仍包括长安、万年二县,其辖地与今西安市相当而略校城垣以内的居民,自然以贵族、宗室、百官、羽林军人以及工商贾客居多,而城垣以外,仍然以农家为主。庸诗中的田园诗及有关农民的诗不少,但大部分难以确定地域,即无法确定其是否长安农民。仅以壬维、许浑及白居易数首诗略作介绍。
王维《渭川田家》: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靡。雉锥摊麦苗秀,蚕眠桑叶希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此诗大约作于玄宗开元未到天宝初之际。诗人虽然只是一个旁观者,对农村的现实尚不能有深入的体会,但可以看出所谓“开天盛世”时期的长安农村,确实是富庶而安静的。杜甫有《忆昔》诗:“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执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杜甫的话也许有些夸大,但我们不能否认中国历史上确实存在过相对安定的时期,而凡是安定时期则都是封建经济上升发展的时期。
许浑《春日题韦曲野老村舍二首》与王维诗同致:
遍屋绕桑麻,村南第一家。林繁树势直,溪转水纹斜。竹院昼看笋,药栏春买花。故园归未得,到此是天涯。
北岭枕南塘,数家村落长。莺啼幼妇懒,蚕出小姑忙。烟草近沟湿,风花临路香。自怜非楚客,春望亦心伤。
二诗末联郡有叹羡农村闲适、怀念故乡的意思,大半却写长安南郊韦曲一农家的丰实富裕和田园优美的风光,应该也是当时(许浑为文宗、武宗时人)长安农村的写照。
白居易因受其新乐府理论的影响,所写农村诗多关注农民艰辛和农村经济破败的一面,如《观刈麦》: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凤起,小麦覆拢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弊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要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此诗题下原注:“时为县尉。”韶厘隶京兆府。白居易为县尉在宪宗元和二年(807年)。这首诗,可以看出三层意思:一、农民劳动的辛勤,所谓“田家无闲月”,无白居易那样对农村生活的体验是写不出“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样表面上矛盾背谬而实质上非常深刻的诗句来的;二、大部分农民未尝不怀有丰收的喜悦,说明农村大体上还是丰实的;三、小部分农民却已经破产,成为无田可耕、无麦可收的赤贫户。按唐政府的规定,按丁口分下去的“永业田”是不准买卖的,而“家田输税颈的这位农妇,或者因为家中丧失劳动力而不得已卖掉田地,这说明唐政府的土地政策已遭到破坏了。
中唐时农村的凋敝,白居易诗中均有角度不同而深刻的反映:
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灼灼百朵红,戈戈五束素。上张幄幕庇,旁织巴篱护。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榆。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买花》
杜陵叟,杜陵居,岁种薄田一顷余。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干。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征求考课。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不知何人奏皇帝,帝心侧隐知人弊。白麻纸上书德音,京畿尽放今年税。昨日里胥方到门,手持敕牒榜乡村。十家租税九家毕,虚受吾君蠲免恩。
《杜陵叟》
关于长安的牡丹及长安士庶对牡丹的狂热,我们将在下章予以述支。《买花》这首诗,套一句现代流行的话说,是将大都市的奢侈消费与农民的节俭作横向比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唐元和初期农村经济的凋敝破败。《杜陵叟》一诗,反映的是元和四年(809年)关中春早秋冻庄稼无收的现实。按古人所说,农村阜康的一个标志是“民有三年之食”,偶然的天灾不足以动摇农民基本生活的保障。然而杜陵(属万年县)农民经此打击便只有“典桑卖地”去纳官租,则明年的结局,就与《观刈麦麦》中“秉遗穗”的贫妇人没有两样了。京畿一带春早秋冻庄稼无收,而地方官仍然加紧征敛以求“考课”(唐时官员的政绩考核制度),白居易在诗中还提出了一个很严重的官吏腐败的问题。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年),京畿一带“夏逢亢旱,秋又早霜,田种所收,十不存一”,皇帝宣布已停今年赋税而地方官仍征敛不止,致使长安农民“有弃子逐妻以求口食,拆屋伐树以纳税钱”,与白居易所写完全相同,都证明了长安农村经济脆弱不堪一击,而吏治的腐败则使农民雪上蒙霜。
白居易新乐府另有《新丰折臂翁》揭露玄宗天宝末年征兵带给长安农民的巨大灾难,《卖炭翁》则揭露了"宫市"的巧取豪夺(卖炭翁自伐薪自烧炭,应是农民冬季农闲时所为),此处不具引。李贺有《老夫采玉歌》,写蓝田农民寒冬冒死悬于深溪绝涧为官家采玉的情况:
采玉采玉须水碧,琢作步摇徒好色。老夫饥寒龙为愁,蓝溪水气无清自。夜雨冈头食蓁子,杜鹃口血老夫泪。蓝溪之水厌生人,身死千年恨溪水。斜山柏风雨如啸,泉脚挂绳青袅袅。村寒白屋念娇婴,古台石橙悬肠草。
《元和郡县志》引《周礼》说:“玉之美者日球,其次为蓝。”蓝田县盛产美玉,自古即是地方上贡朝廷的贡品。李贺诗的写法不同于白居易那样写实,主要写采玉者的心理活动,但我们也能看出这位老农食不果腹冒死采玉的悲惨境地:水碧(玉名)之玉在蓝溪深处,无径可通,只有自悬绝壁缝绳而下。一命所系,尽在此绳。老夫自然不能死,因为他牵挂着“村寒白屋”的小儿子。为了活命,只有冒死从事,但那深不可测的蓝溪正如张开的大口,随时都能将他吞噬进去。虽然赖以溪水活命,但老农对此溪水仍充满了怨恨。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