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秦陇文化

秦陇文化

大兴善寺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大兴善寺位于今西安市南门外长安中路东侧,其前身为初建于西晋泰始年间(265—274)的遵善寺,北周明帝时(557)大加扩建改称陟岵寺。位置系在汉长安城内,一说武宗死后,宣帝嗣位,恢复佛教,大成元年(579)立陟岵寺,令×入寺行道。静帝继位,左丞相杨坚辅政,令全国恢复佛、道二教,先在陟岵寺度僧220人,说明陟岵寺是当时影响极大的寺院。史载:“隋文帝承周武之后,大崇释氏,以收人圣望,移都,先(迁)置此寺(即迁陟岵寺于此),以其本封名焉。”(文帝在北周时封大兴郡公)由于所建新都曰“大兴城”,寺内即建大兴佛殿,寺占当时靖善坊一坊之地。开皇二年(582)以大兴与靖善之义取名大兴善寺。规模壮阔,建筑宏伟。“金
碧辉煌,壮甲海内,佛殿风格,犹如太庙,当年碧瓦飞甍,殿宇巍峨,法侣摩肩,朝贵延首,举唱宗乘,名闻诸方。”为京城内首屈一指的大寺。
大兴善寺的地理方位,据史载:“初,宇文恺置都,以朱雀门街南北尽郭,有六条高坡,象乾卦,故于九二置宫阙,以当帝之居;九三立百司,以应君子之数;九五贵位,不欲常人居之。故(东)置玄都观,(西)立兴善寺以镇之。”(据《唐会工》说玄都观本名通达观,周大象三年于故城置,隋开皇二年移到祟业坊,说明兴善寺是同由故城把陟岵寺迁来而建称)佛殿即在五条岗上九五之位,兴善寺山门背面门额有“五岗唐镇“四字即此意。
大兴善寺范围广大,所谓占靖善坊一坊之地,现据专家考察约当现在的261082平方米。而且,该寺在隋代和初、中唐时期作为“国寺”是极为兴盛的,并屡有增修。如总章二年(669),大兴善寺遭火灾,殿宇毁坏不少,高宗牧令重新建之,又扩前后20亩之地。宪宗元和四年(809)寺内又仿印度形制增建转轮藏经殿,以藏置经卷。文宗大和二年(828),敕将大内的天王殿移大兴善寺改建为观音大士阁。
据说,大兴善寺原主要建筑有:大兴佛殿、转轮藏经殿、天王殿、观音大士阁、曼殊堂、旃檀像堂、传法堂、行香院等。各殿供有珍贵的玉佛、玉菩萨及旃檀佛像,为于田国所贡。佛殿内外墙壁上有吴道子、尹林、刘焉、梁洽等的绘画,更是十分精彩。该寺在兴盛时期的景色也非常宜人。地处高岗之上,殿堂雄伟,径曲廊回,遍植青桐苍松,奇花异卉,处处葱绿。尤其七八月间,夏荷滚露、柳枝妩媚,漫步于池水之旁,徜徉于树阴之下,无论善男信女,或是游人墨客,无不乐于光顾。
大兴善寺,历史悠久,高僧辈出,隋开皇三年(583),印度×那连提耶舍、舍那崛多、达摩笈多先后来华,文帝为设译经馆,请住于内,译经传教,世称“开皇三大士”。中国×彦琮曾奉诏人寺参与译事。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复于该寺设立译场,有印度高僧善无畏、金刚智、不空先后来长安,进入译场翻译密部要典,传法灌顶,盛弘密教,世称“开元三大士”(不空另有传略)。中国沙门一行曾协助善无畏翻译《大日经》,并撰有《大日经疏》20卷。不空所译密典110部,集密部之大全。这是中国密教正式传授之始,从而形成了中国佛教一大支派——密宗,亦称真言宗。从此,大兴善寺就成为密教的发祥地——祖庭。大雄宝殿原悬有开宗明义的“密藏宗风”巨匾(今佚),是长安四大译场之一,是中印文化交流的又一重要基地,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1956年被公布为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被国务院列入西安八大开放寺院之一。



大兴善寺的衰败,始于武宗灭佛,殿宇受到极大的摧残。宣宗即位,恢复佛教,该寺得以重建。唐懿宗也是一位“尊崇佛教,致敬玄门”的皇帝,对大兴善寺也有修葺,但已非昔比。僖宗时的进士郑谷有《游兴善寺》诗,“寺在帝城阴,清幽胜二林。鲜侵随画暗,茶助越瓯深。巢鹤和钟唳,诗僧倚锡吟。烟沙后池水,前迹沓难寻”,描写了当时寺院的情景。唐末战乱中,长安城几度遭兵火,该寺彻底毁坏,无法修复。寺内现存清乾隆五十年《敕建大兴善寺祖庭重□□□碑记》,字迹模糊,辨认不清,但仔细揣摸,仍可看出部分参考文字,碑中大意记道:唐元和年间之后,大兴善寺已成为禅宗寺院。“后值五代,法运中辍,宋元寥寂,唐无闻者,世更沧桑,兵没碑燹,记载无考。”至明代天顺间(1457—1464),才有位德满禅僧“鼎新梵刹”。由于数百年无闻于世,德满的修葺被称为“开山”。据《名蓝记》所载,明代修复后,神宗万历间(1573—1620)敕赐藏经一部。崇祯十六年(1640) “运际兵凶,蒲牢响断”。蒲牢即钟的异名,说崇祯年间,遇着兵乱,寺遭破坏,断了钟的响声(见原来记碑)。
据寺内现存的康熙二年碑刻记载,清顺治五年(1648),寺僧麸斋“构东西方丈,增扩正殿,旧址竖大殿五楹”,以及廊庑禅堂等,重新修筑围墙四百余丈,高一丈九尺。康熙二十三年(1684)住持憨休和尚重修大殿、山门。康熙三十一年(1692)川陕总督笔帖式、平安纳率文武官员、缁素人等,施资大修。碑载:“广募资金,鸠工庀材,先修前殿五楹,钟鼓二楼,复修大殿七楹,十王祖堂各五楹,新创弥勒殿七楹,方丈侍寮一十七楹。阅十余岁,工始告成”(康熙四十五年立有碑记)。从以上记载看,可知清代大兴善寺的建筑布局和概况。乾隆五十年(1785)陕西巡抚毕沅重修转轮藏经殿。道光、咸丰年间,亦有修葺,同治元年(1862)寺遭兵火,殿宇、廊庑大部被毁。有住持悟莲等募资重修,始稍复旧观。光绪二十七年(1890),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挟光绪皇帝避难到西安,曾幸大兴善寺礼佛。光绪皇帝亲书“觉悟群生”四字牌匾一面,悬于法堂中门至今犹存。对寺院是否也有修葺,尚无记载。
民国十三年,康有为因公来陕,去大兴善寺观瞻,看到寺院一片冷落景象,抚今追昔,不胜感慨之至,留诗一首,“晋隋旧刹畅宗风,翻译经文殿阁雄。惆怅千房今已毁,斜阳读偈证真空”(有石刻存寺)。民国十九年至二十四年,朱子桥居士莅陕赈灾,往大兴替寺去瞻礼佛陀,深感寺宇之荒残,遂发心施资重修,大部殿堂庄严一新。该寺当时无正式住持。函电邀请持松法师就任住持,适汉口大水,交通阻隔,终未果行。民国二十六年有心道法师来寺住持,曾增修天王殿和山门楼,并创办《西北佛教周报》。二十八年至三十年传授三坛大戒两次。寺院住僧达十余人,有了佛事活动。心道法师离寺返南方后,定悟法师接任住持,民国三十四年至三十七年,寺内创办“巴利文三藏学院”,毕业学僧一期16人。
大兴善寺在解放前面积尚有120亩,砖砌围墙一周。内分东中西三院。另有塔院二处,东塔院有塔21座,西塔院有塔31座。解放后,虽有部分土地暂被某单位占用,其所有权仍归寺方,并以中院继作×活动场所。请卧龙寺方丈朗照法师兼任住持。慧雨法师为监院。农业合作化时,该寺与卧龙寺、慈恩寺、木塔寺、广惠寺联合组成农业生产合作社,以慧雨为队长,领导×劳动自养。在”左”的政治运动中,大兴善寺的佛事活动日趋消沉。到“文化大革命“中大部×离散,仅慧雨、宽宗、永明、传灯还留寺中。佛像法物被毁一空,惟殿宇保存完整,由文物园林部门接管,改名新风公园对外开放。1984年落实×政策,始交归×管理。慧雨法师就任住持,即行招工,筹划整修。几年来主要殿宇修葺一新,泥塑佛像全部装金。1985年10月请法因法师主持传授三坛大戒一次,受戒僧尼300多人,居士1200人。1987年慧雨法师升任大兴善寺方丈,祝贺四众达千余人,盛况空前。寺内现住僧30余人,进行着正常的×活动。
今日的大兴善寺,其布局风格大致沿袭明清的建置。1956年人民政府曾拨款修葺一次,并建设园林,寺内遍植花木。寺院建筑有:山门一座,上有楼阁,内供韦驮、伽蓝二菩萨像,门前有石狮子一对。迎面即天王殿三间,内供弥勒和四大天王像。钟鼓二楼东西相望,往后大雄宝殿五间,内供释迦、药师、弥陀三佛像,两侧依墙为十八罗汉像,门额有赵朴初书“大雄宝殿”牌匾一面。殿后院落宽阔,东西各有配殿五间,东为展览室,西作法物流通处。正中有日本高野山真言宗空海大师同志会为缅怀祖庭,1985年10月捐赠青铜地藏菩萨立像一尊。其后即唐代转轮藏经殿遗址,高出地面一米多,略呈方形,现植牡丹园,花木扶疏,景色宜人。再向后登上高台即观音殿五间,供香樟木雕刻千手千眼观音像。穿过此殿,有东西配殿各三间,东即“花雨轩”,现作客堂,西即“众香寮”,现作会议室,紧接着东有玉佛殿五间,西有卧佛(玉)殿五间。再上台阶,东有接待室三间,西有客房三间,正中即大法堂七间,内供毗卢佛像。设东西方丈室,两侧各有耳房五间,均作僧寮,组成一个封闭式的大院落。庭院为古柏、紫藤所笼罩,浓荫葱郁,遮天蔽日,不论香客游人,到此真有出尘之感。
另外,东院有楼房一座,现为省佛协办公院。西院有现代建筑一座,暂作念佛堂。又有斋堂、×院和其他房舍数十间,市佛协办公院住内。共计殿宇61间,其他房舍55间,当前在西安地区可算是一座比较完整的寺院。
50年代,康寄遥居士曾有一偈:
隋唐古刹译经场,大小显密俱弘扬。
应学开元三大士,广储龙像普佛光。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