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秦陇文化

秦陇文化

传说趣闻—长安白居易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热闹的长安城内,大文豪顾况府前车水马龙,门庭若市。这是因前来与顾况谈诗论词、登门求教的文人墨客太多所致。

  一天,一位16岁的少年恭敬地向顾况递上自己的诗稿,等待赐教。顾况没看诗稿之前问少年:“你叫什么?”少年答道:“白居易。”“长安柴米这么贵,白居谈何容易!”顾况对白居易的名字打趣道。他开始翻阅白居易的诗,当看到《赋得古原草送别》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拍案大声叫好,并欣喜地对白居易说:“如此诗才,白居长安容易呀!”

  白居易读书之刻苦在当时有口皆碑。他每天要求自己必须高声朗诵若干篇诗文,埋头苦读一定量的文章。无论严寒酷暑,天天如此。以至于后来他口舌生疮,双肘磨出老茧。终于在28岁时中了进士,步入仕途。

  在此后的10年间,白居易“三登科第,名入众耳,迹升清贵”,被拜为翰林学士,升任左拾遗。在此期间,白居易以“有阙必规,有违必谏”的为官之道与“裨补时阙”的文风在政治上和文学上大展身手。他常对朋友说:“男子汉大丈夫,要敢于为朝廷为百姓尽责,不能为独善一身而失去做人原则。”他的讽喻诗也常常令豪强权贵们闻之变色。

  815年,白居易因直言上书,被政敌排挤出朝廷,贬到江州做司马。从此以后,白居易曾经刚强不曲的性格因一连串的打击转变而消沉。不过,白居易的消极态度并没有改变他为官清廉、造福百姓的作风。白居易半世为官,家境一直清贫,以至于有时陷入贫困交加的惨境。

  白居易后来改任杭州时,一心扑在公事上,夜以继日地忙了3个多月,才把前任遗留问题清理干净。接着又整修西湖,流通六井,大兴农田水利建设。后来,白居易因政绩突出,不断被委到各地为官。白居易每到换任时,地方百姓便纷涌而至,对他依依不舍,相送几十里。

  白居易一生最大的成就,在于他倡导的“新乐府运动”。他强调诗歌的思想性,他提倡采诗制度,认为这样有利于“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白居易注重从民间文学中吸收养分,把诗歌写得清新自然,明白如话。据说他每次写完诗都要读给老太太们听,如果她们听不懂,他就一遍遍地修改,直到她们听懂了,才定稿抄好。这也许就是白居易的诗至今仍受到大家喜爱的一个原因吧。

  白居易一生在长安呆的时间并不长。白居长安是易是难,个中滋味值得回味。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