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秦陇文化

秦陇文化

民间文化—传统民间艺术保护进行时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制作精美的偶人


从黄河古岸的合阳线戏到京兆长安的鼓乐再到西府凤翔的曲子,越来越多的传统民间艺术现在都面临着同一个问题:失传。据了解,我省现存的传统民间艺术文字资料有8亿多字,但充分挖掘利用的却少之又少,如何保护和弘扬我省的传统民间艺术,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大问题。

一封恳请书

省文化厅副厅长刘宽忍的办公桌上,摆放着一封求助信,写信人:临潼区零口镇孙景发,时间:2005年1月6日,主题“关于抢救民间艺术——皮影戏的恳请书”。孙景发在信中写道:“我从事皮影戏艺术40多年,在我有生之年,惟一渴望的是将这一艺术充实提高,发扬广大。我们零口镇民艺皮影社源自1894年……自1952年始,我艺社已在华县、渭南、蓝田、宜君、黄陵等10多县表演了2000余场次……为了使这个具有光荣传统的民间皮影艺术永不失传,且不断提高,并能冲出国门,走向世界,我打算重新装扮团社,更新戏箱,吸收新人,认真排演,故需用资金3万元,因农村实行税费改革后,乡镇财力紧张……为此,特向上级文化、艺术主管部门申请,予以解决经费困难。”

像这样的求助信,同时担任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的刘宽忍经常收到,除了回信外,他总会亲自到实地调查一番,掌握第一手资料,其中很多已经解决了实际问题。

1月14日下午,记者在刘宽忍的办公室碰到几个农民,刘宽忍介绍说他们是集贤鼓乐社的社长田孝梨和他的乐社社员。老田说:“今年鼓乐社新招了30多个新人,人数达到了60多人,新人曲子掌握了10多首,但乐器还不行,希望刘副厅长再找个吹笙的老师。”“鼓乐社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经费,没有经费,就没办法培训、排练、置办戏箱和乐器等”。老田说,集贤鼓乐社现在年龄最大的张贵和黄金印今年已经85岁了,“鼓乐社的师承传授现在是艰难地进行着”。

据调查,和长安鼓乐一样,历史久远的地戏、线戏(合阳)、阿宫腔(富平)、弦板腔(礼泉、乾县一带)、曲子(凤翔)等传统民间艺术也存在着没有经费、艺人年龄出现断层、无法组织演出等问题。

表演在艰难中进行

2004年2月,从小就表演线戏的党风菊带着她的合腔皮影来到古城,在北院门高家大院开始了新的表演历程。据党风菊说,在过去的一年里,最多一天有200多名中外游客花钱看她的表演,外国游客对皮影特别感兴趣,不停鼓掌,很多人还拿着摄影机不停地拍,有的要她教,虽然短暂的时间里学不到多少真功夫,但她还是手把手地教,而她的“学生”也学得认真,如今,在党风菊的本子上,还记着这些来自英、法等国的“洋学生”的名字,党风菊说:“人家爱学,我就教。重视不能仅仅放在嘴上了,没有实际行动,线戏、皮影这些艺术再不抢救就完了!”党风菊现在想得最多的就是怎样把自己掌握的“东西”传下去。党风菊原是合阳线戏演员,后来她将合腔和皮影结合起来,并在皮影表演当中加入了提线的技巧,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合腔皮影,而更为重要的是她将这个传统表演艺术带到了古城,展示给更多的中外游客,在有意无意之间,她成了保护民间艺术的行动者。

集贤鼓乐社领头人田孝梨说到鼓乐社演出时用“一把辛酸泪”来形容,老田苦笑着说:“今年演出不多,总共也就20来场,除了每次给鼓乐社成员一两千元的生活费,再无其它收入。”而为了这些生活费,老田经常和人家“讨价还价”,在有些人眼里,鼓乐社“就是个农民队伍,能弄多好,还要这么多钱”,对此,老田的反驳是“艺人都是农民,大家都要养家糊口,连最起码的生活费都不给,以后训练演出谁还会去”。

合阳线戏闻名中外,深受当地老百姓的喜爱,这与少而又少的演出形成一种扎眼的矛盾。因为经费不足,演员难得排练培训,剧团也组织不起演出,因为工资不高,年轻人不愿留在剧团,演员出现断层。但生活还得继续,演出还要组织,剧团在洽川湿地景区专门搭了一个小戏台,给游客演出,费用虽不高,但却是剧团相对稳定的一笔收入。

保护应拓宽思路

孙景发写给刘宽忍的信虽是求助,但在信中仍然郑重地建议:“国家应对民间艺术明确管理政策和民间艺术种类管理标准,定期组织民间艺术表演,对一些重点民间艺术给予扶持。”

田孝梨认为,保护鼓乐这些民间艺术,最重要的就是保护年老艺高的老艺人,把他们的本事学过来、记下来,而前提就是首先要保护老人们的健康,另外就是要成立和各种民间艺术相对应的研究机构,让传统艺术重放光芒。

刘宽忍在接受采访时认为,我省传统民间艺术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失传。而造成这一点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经费严重不足,据刘宽忍讲,省委省政府领导非常重视民间艺术的保护,从2004年起每年拨付100万元用于民间艺术保护,但我省民间艺术种类实在太多,100万元根本不够用。保护民间艺术还需要地方政府的积极参与,否则保护工作肯定就要受影响,因为许多具体的保护措施要靠他们来执行。

赵建文作为省文联民协秘书长,比一般人更多地关注着传统民间艺术。2004年年初,他曾就保护陕西关中地区民间戏曲艺术给省政协交了一份提案,对于记者的到访,他开门见山地指出,省上对民间艺术保护很重视,还下了文,但保护的理念还有待调整。赵建文认为,现在很多民间艺术的带头人因为自身年龄和经历的缘故,思想不免有些保守,观念带有较大的局限性。作为保护传统文化艺术的关键一环,他们的认识也必须提高。政府职能部门和民间艺人都要充分认识到,保护不单单是文化部门的事情,也不是某个人或某个戏曲研究机构的责任,它是全民的责任;保护不单单是文字记录、图片拍摄、摄影,不是将这些资料整理后放进博物馆,而是要实现一种动态的保护,即要在保护当中注入新思想、新的意义,让民间戏曲艺术活起来,重新走进老百姓的生活,成为新的时尚。

赵建文认为,目前的传统文化保护工作最缺乏的是经营意识,赵建文反复解释说,缺乏文化商人,缺乏真正的文化产业集团。资本持有者认为目前搞文化投入离钱太远,因此,政府应该创造一个更加良好的投资环境,在文化管理方面注入更多人性化的管理。

受国外保护传统文化的启发,赵建文认为我们也应发行文化彩票,弥补保护经费的严重匮乏,而彩票所得必须用于真正意义上的传统文化,利用彩票所得拉动传统民间艺术的保护,而传统文化的重新建立也必须是现代化、本土化;成立自己的、民族的、本土的文化产业集团,而且是股份制的,引进资本当然也包括国外资本,打通外国资本通道;保护不是固步自封,在输出我们的传统文化的时候,必须要是深加工后的产品,不能做鼠目寸光的简单资料提供行为;在文化保护上必须走出去,吸收先进的文化经营人才,吸纳先进的经验。赵建文说,陕西是文化资源大省,有8亿多文字资料,但陕西关于传统民间艺术的研究落后,众多的资料被厚厚的尘土掩埋,难免虫噬鼠咬之灾。

对于保护经费,赵建文的看法是政府支持最重要,每年政府在文化上的投入,传统文化应占到30%~40%。

耕耘并收获着

在各方面的努力下,我省的传统民间艺术保护取得了可喜的进展,据刘宽忍讲,今年省上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如将对濒临绝迹的线戏等传统民间艺术一一普查、扶持,对众多民间艺人进行等级评定,规范艺人的身份等。长安鼓乐已被列入国家民间艺术保护试点项目。省上也针对性地制定了一个九年计划,其中包括组织有代表性的演出活动、编写民间艺术教材进课堂、建立民间艺术数据库和陈列机构、扶持一批有代表性的乐社剧团等措施。

另外,弦板腔皮影戏则进入省文化厅重点扶持项目。

民间艺术的特点就是平民的、农耕的,是老百姓所欢迎的,这个特点决定了民间艺术的群体是普通民众。这些传统民间艺术时而抒情、时而婉约、时而慷慨的表演完美地体现了陕西文化艺术的阴阳和谐。在关注精英文化的同时,这些为广大平民所喜爱的传统民间艺术也应得到相当的尊重和保护,它们是我们文化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不能把老先人的东西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丢了。”刘宽忍语气坚定地说。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