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化—“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与甘井镇文化站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小 中 大】【收藏】
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甘井镇,乃渭北旱塬北端末境的合阳县西北首镇,地处县城西北十二公里处的梁山脚下。北与延安地区的黄龙山脉接壤,南与西岳华山相望,东凝滔滔黄河之灵秀,西承华夏始祖轩辕黄帝之灵光,千年文明古风孕育和滋润着这块肃老的黄土地。
这里民情淳朴,勤劳憨厚,是久负盛名的文明之地,礼仪之乡。境内有雄伟壮观的佛家圣地梁山和武帝仙山,及闻名遐迩的千佛洞、万佛塔、大佛寺等名胜古迹,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文化积淀深厚。《诗经》记载“奕奕梁山,唯禹甸之”。据考证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是先民聚居重地。虽历朝历代未出过什么名赫位显的达官贵人,但却孕育和培养了—代又—代的民间艺术家,推动了社会的进步,被人们广为传颂。
特别是甘井民间的面花艺术和剪纸艺术,渊源深远,风格独特,享誉三秦,驰名中外,堪称民间艺术瑰宝、“华夏一绝”。
已故民间剪纸艺人雷引莲是典型的土生土长的剪纸艺术家,她的作品构思新颖,想象丰富,剪工细腻,真正达到了神形兼具、栩栩如生、巧夺天工、炉火纯青的品位。她自幼聪慧,酷爱剪纸,贤淑通达,乐善好施,经常为乡亲义务剪赠,深受邻里爱戴。她的剪纸多次参加省地县乡的展出,颇受专家学者的赞誉,曾于19822年参加全省赛展并获二等奖。甘井面花作为中国民间艺苑中的奇葩瑶草,骄傲地登上了世界艺术殿堂。
1986年走出国门远涉重洋参加了法国巴黎艺术节的展山,颇受专家们的青睐;1994年代表陕西参加了国庆四十五周年北京“天坛——民族文化宫”的庆典展出。面花艺人行俊肖1997年应邀山席香港文化艺术节,杨翠肖1999年应聘赴北京现场献艺,康苗花、白桂花、郭存绒、吕茸茸等人多次参加省上艺术表演和作品展出,并连冠金榜。甘井的面花作品两次出国、一次进京、四次参加西安古文化艺术节展出,并在《人民日报》、省、市电视台作为专题报道宣传。甘井的民间演唱活动更是形式多样、遍布全镇。
1982午文化站创办了甘井秦腔艺术学校,由老艺人张明德任校长,六年时间先后培养艺术新秀140多名,在秦、晋等地演出490多场,深受广大群众的赞誉。县新勒剧团的多名骨干出自甘井戏校,还有不少学员被聘去了外地剧团,遍布陕甘宁青新诸省区。秦腔新秀徐小绒多次参加省、市、县群众秦腔演唱赛屡获殊荣,蝉联金榜。鉴于此,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命名甘井镇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诚可谓名副其实。而这些活动的组织者,则是在国家编制上永远找不到、令人不屑一顾的甘井镇文化站。
甘井文化站是为顺应形势、繁荣文化、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于1979年12月在全县率先建起的文化站。1982年破土动工建成了集文化、科技、宣传、体育于一体的多功能文化大院,时在渭北乃至全省独树一帜,遂成为全国群众文化战线上一颗璀璨的明珠。1999年在中央及省市文明委的支持下又建造了“廿井镇群众文化楼”,设计独特,造型新颖,古朴美观,从而使全镇的群众文化工作跃上了百尺竿头。文化站现有固定资产60余万元,总占地面积14520平方米,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分别设有精神文明指导室、图书室、阅览室、游艺室、展览室、科技咨询培训室、多功能活动室和科技服务部、打印摄影部、摄像、放像、电影放映等,各种文体活动器材也基本齐全,用于阵地宣传的板报、
橱窗、专栏、板面形成了140米长的“文化宣传一条街”。站内行种花草争奇斗艳,杨柳成行,松柏环绕,北边是室内影剧场,中间是露天剧场,南边是体育场,环境优美,景色宜人。
二十年来,在各级领导的热情关怀下,在全镇干部群众的大力支持下,文化站坚持活动,坚持创新,坚持发展,使全镇的群众文化活动日益繁荣昌盛,为提高全镇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促进两个文明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成效斐然,殊荣翩至,曾先后百余次喜获中央、省、市、县表彰奖励,被中央六部委和陕西省政府命名为先进单位,出席了全国的先进表彰会议,二十余次接受中、省、市领导的视察检查,六十余次被《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农民报》、《陕四日报》、省、市电视台等新闻单位宣传报道。
诸如此类.足以证明甘井这块古老的黄土地蓄蕴着极其深厚的文化宝藏。在西部大开发的阵阵春风中,文化站今天编辑出版《雷引莲剪纸艺术》,旨在挖掘和弘扬甘井古老而健康的民间艺术,启迪民智,培育新人。
今后,我们仍将为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如春蚕吐丝,似黄牛耕耘默默无闻地奉献不息。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