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秦陇文化

秦陇文化

民间文化—安康市民间音乐综述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水绕峰叠的安康市位于陕西省最南部。方志中说:“东接襄沔, 西连粱洋,南通巴蜀,北控商虢”。到目前为止在这里长期居住的人大致可为楚语、川语、秦语三种语言音调。有着明显地南北文化交融、过渡的风格特点。因而,在民间音乐形式上也形成了品类众多,支系繁荣的繁荣景象。安康素有“民歌之乡”的美称。 汉江两岸是唱山歌、情歌、小调的胜地; 各种劳动号子以汉江号子最为著名,她以乐句短、起伏大、节奏紧、气氛跌宕豪放而激荡着汉水文化的发展进程,是安康民间音乐中一份宝贵的财富。民间鼓唱乐,锣鼓乐为生活中的红、白喜事争光添彩。民间小戏陕南道情、弦子腔、大筒子戏等等,以及曲艺形式的安康曲子(坐唱),常年活跃在城乡,村舍,现众无不喜闻乐见,久演不衰。
安康市民间舞蹈。小场子流传于秦巴山区、汉江两岸的安康、旬阳、汉阴、石泉、紫阳、 宁陕等地,以安康市恒口、五里、大河等农村乡镇为普遍和活跃。过去每逢春节、灯节、 庙会或群众办喜事时,常由会首或办事的主家邀请几班小场子艺人进行表演,以增添喜悦欢乐的气氛。
《小场子》的活动多在山区, 由一丑一旦在一米见方的桌面上表演,不可能有大的跳动, 动作幅度较小,以说唱和手中变幻莫测的草帽道具表演为主, 因而就形成了它独有的风格和特点。 也正是由于这种独特的演出形式,诙谐风趣的说唱, 尤其是丑角手中的草帽圈,在艺人手中可随心所欲, 二十几种帽花可转身即变。丑角(称“阳坡”)要求动作收敛, 双腿屈膝下蹲(俗称“扎矮桩”),形态憨厚、表情幽默, 风趣活泼,甚至有些滑稽。 旦角(称“阴坡”)过去多为男扮女装,以唱为主,动作优美, 以双膝向下微闪的“小颤步”为基本动律, 手中舞动着花扇和手绢,边唱边舞。丑旦两者在节奏上、动律上、表演上,形成了一高一矮,一丑一美,一刚一柔,一屈一伸的鲜明对比。除了丑旦各自的基本动作外, 以双人舞组合为主、基本组合有“三缠腰”、“三见面”、“三碰头”、“三戏水”等。

根据传统习惯,丑角以逗为主,旦角以唱相配。两人常用说、唱、演等手法,表演有情节的故事,有人物形象的“花鼓子”。常演的节目有《西楼会》、《卖翠花》、《送香茶》、《迎春》、《拜年》、《看花园》等。表演时丑角诙谐、夸张、风趣,动作幅度大,可转桌子三个角;旦角表演含蓄、羞涩,只在桌子一角扭动。就其表演风格上有以下特点:
1、两人须在桌子上表演,即一男一女,女角必须由男性扮演相互配合。
2、唱地方民间小调,七岔、八岔、花鼓子、大同子等,即带有完整故事情节的民间小戏。
3、属鼓乐型歌舞,无弦乐伴奏。
4、载歌载舞, 有固定套路,唱一段,舞一段,如此循环,引人入胜。

同时也形成了独有的动作组合,如“半边月”“黄龙缠腰”“矮椿”“三缠腰”“双蝴蝶”等是二人相互配合的典型动作。为了丰富表演, 旦角身穿戏曲衣裙,一手持扇,一手拿手帕。丑角身穿短式衣服,手拿一个直径不到二尺的草帽圈。这草帽圈变化多端,奇异多彩,既是手中的一个道具,又可成为标志人物身份的帽子。因此,形成了《小场子》表演的一种独特风格。
小场子表演时的“耍草帽”最好的要数安康市恒口镇的已故老人李致莲。他小时候是个放牛娃,爱唱民歌和花鼓子,“八岔”、“大同子”常是曲不离口。
一次,李致莲在演出时,在桌上边唱边耍了几种草帽花样,一下子轰动了围观者,大家一致要求他多耍几手。从此,他常常放牛时琢磨、研究草帽圈的变化,相继创造了二十多种耍法,其中有:“小开门”“倒银扭丝”“满州帽”“单刺叭”“双护耳”“菱角帽”“和尚帽”等。 李致莲耍帽有三个特点:一是丰富,新颖,一个草帽圈可变多种样式。二是速度快,令人神往,他边唱边扭一回身。一转圈就可变换一种,几乎达到了随心所欲的境地。三是帽圈的变化,做到了从内容和人物形象出发。 不管是“稍公帽”“牛抵角”“螺丝帽”都是从塑造人物出发,刻画人物的性格、表现情感,渲染意境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李致莲在解放后曾多次参加省、地举办的民间艺术会演,1955年参加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中,将他耍的草帽圈技艺向兄弟省的同志进行了传授和辅导。1983年已八十高龄的李致莲还同他72 岁的搭挡参加了安康民间舞蹈会演。1988年病故,在患病期间, 地、市文化局、群艺馆、文化馆的领导派专人看望, 并送去了慰问品。
狮子舞.狮子舞流传很广,也是流传我市民间舞蹈形式之一.狮子形象威武雄壮,人们借寓狮子来表现我们民族的勇敢和力量,认为狮子可以驱魔、避邪、保平安。
《狮子舞》的表演分“文耍”“武耍”两类:
“文耍”一般是布狮子表演。其特点是以拟人化的手法,栩栩如生地表现了狮子戏绣球的各种神情和姿态,在引狮人(大头和尚打扮)的挑逗下。 使狮子做舐毛、搔痒、转、翻、爬、卧、以及抖毛、 摇头、摇尾等有趣动作,来表现狮子灵、巧、温、 顺的可爱性格。
“武耍”多是用龙须草制做的狮子, 引狮人扮武士形象,要求有较深的武术功底,会翻能打,用手中的绣球,通过抛、扔、夺、挑逗狮子做扑、纵、 跃、直立等动作来表现狮子英武豪壮的气势。
我市每逢灯节耍狮时,均有烧花的习惯。《烧花》分“满架”和“半架”。“满架”多是单狮表演,在地上玩“不上高台。舞狮者赤身,身抹鸡蛋清,头扎英雄巾,住户或单位用鞭炮接来后,从狮子舞时开始烧花、焰火飞溅直至狮子舞毕。
“半架”是说有“草狮子”和“布狮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狮子组成一队,草狮耍武,布狮耍文,上高台,人们便知这是烧“半架”,光是几个狮子在地上玩时烧花,待人们把方桌摆好,另一“布狮子”开始登桌时烧花即停止。
《狮子舞》的表演,最精采的要算狮子上高台了,所谓”高台”就是用三十六张老式方桌(八仙桌),垒成等腰三角形(A字型)最顶端一张桌子倒放。(桌腿朝天)传统的摆桌很有讲究,必须是同样尺寸的桌子共摆八层。先顺长摆八张,桌与桌的间隙为桌面的二分之一。第二层摆七张,二层以上每张桌腿下要垫一小块皮纸,以防桌子打滑,以此类推,每层递减一张,直至顶端。引狮人手执“拂帚”与狮子从高台的一角,一层层台阶边攀台阶边表演,直到顶端表演后,再从高台的另一端下来。
安康市运司工人哈彦宏(1972 年生)和马祥明 (1920年生)是一对老搭挡。提起二人, 安康的老一辈都知道。他们十几岁就跟随老艺人学舞狮,为了在“高台”顶端的四条腿上形走自如,平时他俩就用四根木桩栽在地上练习,不知摔过多少次跤,碰破过多少次皮,才练出这身有杂技色彩的高超技艺。一九五三年他们还在四十六张桌子垒起的高台上表演过。一九五五年,参加省民间文艺会演,得了一等奖。他俩表演的狮子较全面,既能表演狮子的勇猛、娇健、威武雄壮的形象,又能体现狮子温驯、庄重的可爱性格。尤其是在顶端四条腿上的表演更为精采,狮子在桌腿上既要保持平衡,又要做各种动作,还要把四角走到、朝拜四方,并且要头与尾同在一个桌腿上换脚,这惊、险、奇的表演,常使围观者惊叹、赞口不绝。
龙灯舞,“龙”是我国古代神话中的一种宠然大物,它宏伟矫健、气势恢宏,是吉祥如意的象征,封建时代的皇帝称自己是“真龙天子”龙的化身涤兄粮呶奚系娜ɡ晌持稳Φ南笳鳌A硪环矫嬗钟捎谌狈蒲е叮糠晏旌挡挥晔保嗣且渤3S盟A雌砬蠓绲饔晁场R虼耍谖颐敲褡寰裆嫌凶盘厥獾牡匚唬庵窒窒蠛驮豆攀逼诘耐继谟跋煊凶乓欢ǖ牧怠?
《龙灯舞》,又称《龙舞》、《耍龙灯》是流传我市民族民间舞蹈之一。每逢春节期间, 我市城乡都有玩龙灯的习俗。《龙舞》一般由一舞者手持长杆, 杆上镶着一个能够转动的实心花球,象征宝珠的引龙人。龙体均用竹蔑编成、分龙头、龙身、龙尾均用彩纸或各种红、黄、白布糊后再画上龙鳞。龙身长短不一、有三节、五节、九节、十一节为单数。《龙灯 舞》多在夜晚玩耍,每节龙体均点小油灯或蜡烛。可炯炯发亮。《火龙》一般用纸糊成, 每节用绳子连接。用布糊成的龙体称《布龙》, 龙体用布连接后绘画成各种颜色,如白色布上画红龙鳞,称之《白龙》。黄布画上红鳞的称《金龙》,红色的称《赤龙》、 绿色的称《青龙》气势宏伟,色泽鲜艳。
我市灯节期间玩耍的龙灯舞种类较多《火龙》、《布龙》、《板凳龙》均有。多以十一节为主,现龙者以年轻人居多,在打击锣鼓声中表演龙腾飞跃的气势。引龙人武生打扮,动作豪爽。担任领舞和指挥。表演动作常有“龙打滚”、“龙盘尾”、“老龙盘旋”、“龙翻身”、“波浪游”、“金龙跳水”、 “双过龙门”、“龙戏珠”、“彩虹飞架”、“龙行云”等。耍火龙时,鞭炮焰火齐发,舞龙者步履一致,快、慢有序、起伏跌宕,对比鲜明加上强烈的锣鼓和呐喊声,场上金光闪烁、气势磅礴、大有翻江倒海、 腾云架雾之感。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