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秦陇文化

秦陇文化

民间文化—流派众多的陕北秧歌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高跷


“秧歌”是一种用锣鼓、唢呐伴奏,将舞蹈、歌唱揉为一体的民间艺术。秧歌有很多角色,早年多是男扮女装。随着时代的发展,女的也参加。男女队身着彩服或带云角装的秧歌服,男的用毛巾包头,女的多一把扇子,每个角色腰里扎一根红绸子,头上饰以用彩色纸张折叠的缨子。丑角由性情活泼的人扮演,如县官、地主、蛮婆蛮汉。他们着白衣红裤,耳挂红枣,胸垂一串红辣椒,手执笤帚当扇,提一个油葫芦,扭扭捏捏,丑态百出。他们不时跳出圈外,在人群中钻来钻去,令人捧腹大笑。

陕北秧歌流派众多,最具特色的当数延安北部的过街秧歌、排门秧歌、大场秧歌、对子秧歌、走灯秧歌和南部的老秧歌。各种秧歌主要由踢场子、打腰鼓、扳水船、跑竹马等组成。踢场子有:天地牌子、双葫芦、枣核乱开花、十盏灯、十二莲灯灯套灯、八仙过海、双辫蒜、秦王乱点兵、鬼拉腿等。另外还有五大洲、小蝴蝶等新编场牌。

相传北宋时已有,原为阳歌。秧歌源于社日祭祀土地活爷的活动。现在则成为一种民间的吉庆活动。在“伞头”的指挥下,秧歌队首先挨家挨户拜年。每进一家院子,主人连忙捧出烟酒为之接风。“伞头”根据周围环境,编出恰当的秧歌词,如“五谷丰登家家乐,大囤满来小囤流”一类的吉利话,同时,秧歌队在院里扭起欢快的“排门秧歌”。于是,歌声鼓声鞭炮声响成一片。秧歌队转院拜年继续进行。转院拜完年后,还要拜性口圈,拜庙,拜煤窑等。

随后,秧歌队来到村中广场表演。声地上点燃篝火,立几个油灯碗,秧歌队的表演日以继夜。在唢呐、鼓、钹等乐器的伴奏下,扮成各种人物的舞者,手持彩扇 、彩绸、手帕、绸巾、红花,甩开双手,左回右旋,翩翩起舞。演员的全部情绪都靠身段的扭摆来表现,主要是臀部的左摇右摆,带动脚步有节奏地移动,进一步,退半步,闪腰垫步,妙趣横生。

对子秧歌、也称场子秧歌或场地秧歌。它要求参加表演的人数、道具、唱段等必须成双成对,并具备10个对称的格式:人物、服装、道具、队形、进出、动作、情态、图案、唱段等对称。其表演特点:一是适应性强,场地可大可小,表演人数可多可少;二是伴奏简单;三是表演方式灵活,可边唱边舞,可边白边舞,也可舞中有唱,唱中有白。表演形式以方块、圆圈、相互绕角子最为多见。表演时,男的要有“如虎添翼”之威,动作粗犷豪放、刚劲有力、舒展潇洒;女的要有“水上飘船”之感,动作温柔、细腻、轻盈、欢快、优美舒畅。

此外,还有板水船和跄驴。板水船是由坐船人和划船人对唱,女的内容有表现爱情的,也有吟唱山川地理的,近几年又出现了表现计划生育的内容。跄驴一般取骑驴婆姨和赶驴汉为题材,进行即兴表演,模仿赶驴途中遇到的各种困难。

一个场地也可以有几家秧歌队同时表演,互相憋着劲头比赛。北派场子舞姿粗犷豪放;东路派轻歌漫舞表演细腻;而南路秧歌则以最古老的特色见长。有的地区,在正月十五前后,还要进行汇演比赛。这种习俗也叫打擂台或进彩门。参赛的秧歌队由伞头指挥。伞头骑在马上,领秧歌队与对方斗阵,斗阵的主要形式是伞头之间的对唱,输者让道,胜者再与另一队对唱,直至决出雌雄,夺魁者以擂台得主的身份进入青松翠柏搭成的彩门。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