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秦陇文化

秦陇文化

民间文化—合阳线偶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合阳线偶戏“起于汉而兴于唐”,是目前我国木偶戏中历史最长的。作为长江以北惟一的提线木偶剧团,合阳县提线木偶团处境艰难,再不抢救就面临失传的危险。
  合阳有美丽的处女泉,处女泉里有美丽的故事。“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周文王和合阳美女太姒的爱情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合阳线偶戏“起于汉而兴于唐”,是目前我国木偶戏中历史最长的。合阳线偶团目前也是长江以北惟一的提线木偶剧团(注:福建泉州也有提线木偶团,全国仅此两处)。
  提线,是合阳线偶戏的主要表演方法,也是线偶戏的灵魂与精髓所在。演出时,木偶为台上主角,艺人则藏身幕后,通过提线来操纵木偶。根据角色的不同,每个偶人(偶人通高80-90厘米,重3-5公斤)身上分别带有偶线五到十余根不等。
  艺人巧妙地运用提、拨、勾、挑、扭、抡、闪、摇等方法,赋予木偶以生命,动作栩栩如生,犹如活人。这提线的技巧,可不是三五年能拿得下来的。
  线偶戏也叫“傀儡戏”,木偶是人的象征,而又被人操纵,所以称之傀儡。唐玄宗就曾有《吟傀儡》一诗:“刻木牵丝一老翁,鸡皮鹤发与真同。须臾舞罢寂无事,犹似人生一梦中。”
线偶的制作很讲究,最难的就是偶头的雕刻。偶头多用当地最好的柳木雕成,民间称“柳木”。干燥、打磨后,再用白、黄、绿、黑等色,在掌心大的木偶面部勾画成各种脸谱,生旦净丑,各显风流。
  偶人一般都装有机关,眼睛能左右摆动,能张嘴、能动眉,有的甚至还能喷火。
  遗憾的是,合阳县能刻偶头的目前仅剩两人。 今年55岁的鲁兆兴就是其中之一。“雕一个头,连雕带粉,得3天时间,这里面细节太多了!”他感叹道:“合阳县几乎没人会做了。老偶头的雕刻是合阳的独特,是老风格,决不能丢!”
老艺人们说,过去好多人都是听线戏,而不是看木偶。因为线偶戏的音乐非常独特,既能表现慷慨激昂、苍凉悲壮,又能表现柔情似水般的委婉细腻。他们甚至是脊背朝着舞台,眼闭着听音乐。那艺人的功夫也真是厉害,没有扩音,一唱起来,几里路都传得过去。
  清乾隆之后,合阳线偶戏进入鼎盛时期,单合阳一县就有五六十个民间班社。就连一个仅有20多人的小村落,也都有自己的线偶戏班社。
  据说那个村里有个“闲人”,生性好赌。他第一天晚上赢了一个“大门楼”,第二天又赢了12石麦。村里人便给他做“思想工作”:你日子又能过,要那么多麦也没用。你看咱村人想看个线偶戏,可剧团都嫌远不来,你干脆给咱买副线偶戏箱子(装有偶人等各种道具)吧!“闲人”很慷慨,说:“行!”就买了一套戏箱。
  那时的班社演出和现在剧团演出不一样。我啥都不会演,但我可以买一套戏箱,自己做老板,然后再找拉皮弦胡的,提线的……挣的钱大家分,就跟现在的股份制一样。
  线偶戏艺人也都是半农半艺、亦农亦艺,农闲演戏,农忙种地。按老的习俗,当戏子是不能上坟、进祖宗祠堂的,因为你是下九流,伤风败俗,但合阳线偶戏的艺人不受这个约束。
合阳线偶戏过去不只流传于渭北,在晋西南和河南的灵宝一带都极受欢迎。47岁的杨高林是目前线偶团里年龄最大的演员,1973年第一批科班进团。他激动地说,那时候去外地演出经常都是十天半月不回来。“在风陵渡演出时还卖票呢!一毛钱一张。当时那人挤的,里面的人想小便都出不来。”
  据了解,清朝光绪年间,合阳线偶戏还曾赴京演出。1955年,合阳线偶戏又赴中南海作了汇报演出。
  艺人们当时又是激动,又是胆怯,都不敢看下面坐的都有哪些领导。演出结束后,每位艺人一份纪念品,发的是一张毛主席站在天安门上的照片,还有一枚纪念章。
  线偶戏的“政治”地位一夜间大为提高。
  “文革”开始后,线偶团紧随时代,专门排演了《红灯记》等戏。可好运不长,有一天线偶团突然被宣布解散,原因是线偶戏不能表现“英雄人物”。有知情者说,英雄人物怎能被你们提在手里摔来摔去呢!
合阳线偶戏代代相传,绵延至今。老艺人们都说,如果线偶戏没有它艺术的长处,没有魅力,就不可能吸引那么多的人。有人说,线偶戏已不适应现在社会的发展了。老艺人们反问道:那人家泉州的线偶戏为什么搞得那么红火?每年还搞世界木偶节呢!据说在日本和美国,木偶戏也是大受欢迎的。
  眼看线偶戏面临困境却不知如何援手,学者们痛心地说,我们只能是“干叫唤”(方言,意为光喊叫但没效果)了!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