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化—战船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小 中 大】【收藏】
“战船”又称“跑船”,流传于渭甫地区潼关县高桥乡的西税村、高桥村等地,是陕西境内少见的一种船舞形式。
战船不同于常见的跑旱船、采莲船、水船,它以集体表演古代征战故事为主,并根据节目内容和角色多少决定表演时的船数,一般少则十二条,多时可达二十余艘,组成一支浩浩荡荡的船队。船体不是系在表演者腰间,而是由演员双手提着船把,船面仅高于地面18厘米左右。再用铁片、钢筋制作肩架和假臂、假手,用布带系在演员的上身,穿蟒或靠,假手中插着各种长短兵器。船架上事先装上特制的假腿、假脚,用服装遮盖,仿佛让观众感到驾船者真的站在船上或坐在船舱中一般。
船架分为楼船、条船两种式样。楼船又称旗船,即帅船。船上扎有一座亭阁,内坐手执令箭、令旗或笏板的主帅、丞相或军师、文臣等一类统领人物,故又称为“坐势”、“文势”。条船,即战船。船上插桅杆,挂红灯,挂三角战旗,驾船者分别手执大刀、长枪、宝剑、方天戟,身穿盔甲战袍,扮各种英雄武将,站立船上,故又称其为“立势”或“武势”。每次表演时,楼船少则为两艘,多时为四艘;条船为八艘至十二艘不等,但均应为双数。在楼船的率领下变换队形,进行游转表演。
战船吸收了民间抬阁(又称“芯子”)的一些制作技巧,使假肢与真人有机结合,形成浑然整体,让观众真假难辨,虚实不分。特别是连续不停地跑“圆场步”,轻盈流畅,如同真的是战船在水上遨游穿浪一般。多年来,战船的装扮和假肢制作方法一直是一种机密,从不对外传。每次装船时,既使村中的同室宗族,也不得围看,只有少数艺人在无人的小院中悄悄装扮。
战船常演的节目有《薛仁贵征东》、《草船借箭》、《单刀赴会》等。表演时,以打击乐伴奏,烘托气氛,驾船者双手提船连续跑转各种队形图案,有“龙摆尾”、“剪子花”、“掏∞字”、“金龙阵”、“梅花阵”等。战船常与竹马、龙灯、狮子、抡锣等民间舞蹈组成综合社火舞队,于正月十五元宵节、正月二十三、二月二龙抬头等节日期间进行表演,以抒发节日的愉快欢乐,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据当地战船艺人董振武(1922年生)、董育林(1926年生)介绍,他们小时曾听爷爷说过,曾见过古战船在清光绪三年(1878年)的演出。民国三年(1914年)高桥村与西悦村曾在渭河南岸的吊桥村赛过战船。但自1946年春节演出后,数十年间再未活动过。直到1987年,高桥乡组织社火表演时,经深入调查了解,才发动老艺人重新将战船整理恢复演出,随即进县、进省,还参加了1989年第一届西安古文化艺术节演出,受到广大群众赞誉。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 上一篇:民间文化—祖师、隐语和禁忌
- 下一篇:民间文化—榆林霸王鞭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