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秦陇文化

秦陇文化

民间文化—三才板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三才板”流传于子洲、清涧、绥德、米脂、延川、子长等县,以子洲县双湖峪镇最为普及和有影响。三才板属民间社火中的一种小场形式,它集唱、说、舞为一体,通过表演者边舞边击手中的三才板、竹板、四页瓦、瓷碗片和霸王鞭,形成清脆独特的音响效果,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浓郁生活气息。
三才板多于春节期间随秧歌队一块游村转乡,进行“谒庙”、“沿门”、“踩大场”等活动,也可单独在广场、街头、农家院落,以及窑前、村口进行表演。大都由五人表演:一人舞霸王鞭进行领舞、领唱,另四人分别执三才板、竹板、四页瓦及瓷碗片,随着领舞边击打手中的道具,边跟看跳动、歌唱,或插说几段快板,有的地方为烘托表演气氛,也常组织二至四个人扮演包头手执彩扇进行伴舞(1942年新秧歌运动后,包头大都改由姑娘扮演)。表演程式,大多先由执霸王鞭者拍鞭起舞,率众上场表演一段跑场、安场的队形画面后,进行演唱各类民歌、小曲。唱一段、舞一阵,彼此穿插、交替进行,无严格限制。由于舞者手中敲击着各种道具,除执硼乏鞭领舞者和伴舞姑娘外,其他四人受击打道具的一定局限,动作幅度不大,动作变化也比较简单。基本动作以“平步敲击”、“踏步敲击”、“蹲步敲击”、“转身敲击”为主。这个节目因说、唱、舞俱全,要求舞者的嗓音好、能歌善舞,以求舞蹈与歌唱紧密结合。
三才板多以秧歌队中的锣鼓、唢呐进行伴奏。演奏的曲牌和敲击锣鼓,皆与陕北秧歌相同。有的地方为突出击打音响效果,不要锣鼓、唢呐伴奏,以舞者击打的三才板、四页瓦、竹板、瓷碗片的声响,作为一种独特的音韵节奏,烘托表演。如遇单独组织演出,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用竹笛、板胡、三弦、四胡、板鼓、牙子等乐器为舞者歌唱时进行伴奏。民间演出大都以自唱为主,自己定调,想唱啥唱啥,有时还演唱一些传说故事。因而,有时为了突出歌唱,舞蹈就相对的减少了。伴舞姑娘和其它演员也可原地扭“十字步”,为唱者帮腔。三才板表演时的服装打扮,基本和闹秧歌时穿戴一样,大都穿秧歌彩服:男的包白毛巾或戴纸花草帽圈,腰扎红绸带;女的梳大辫,头插绢花,腰系短裙。要求服装鲜艳、式样统一。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