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秦陇文化

秦陇文化

民间文化—合字灯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合字灯”流传于渭南地区富平县的南社乡师家村、东贾村等地。
这种以摆字造句为主的灯舞,由十四名男青年表演。他们头戴黑礼帽,身着黑布长袍(近年已多改穿中式对襟黑布衣裤),双手各持一盏木架方形灯,灯面上分别写一字,共二十八个字:“天元共赏佳节灯,子夜游春景色芳,万物交辉欢月良,年华泰霁庆明会。”二十八盏灯,象征二十八宿星座。动作比较简单,主要是双手持灯连续跑“圆场”。在锣鼓伴奏声中,人走灯转,二十八盏灯组成一条闪亮的灯龙。在跑转的过程中舞者有时双手高举,有时横于腰旁,有时又上下摆动,使方灯一高一低,或呈波浪形变化。黑夜中,盏盏方灯熠熠闪亮,只见灯转,不见人舞。跑转数圈后,一声锣响,舞者即举灯排列成“大对联”、“小对联”、“大、小灯山”或“四吊”、“插屏”等造型。使字灯组成有意义的字句,如“大对联”上联为“元春夜月物共赏”,下联为“佳景明灯霁交辉”,横楣为“欢庆良节”。不用的灯,两灯面相对放在一旁。如此反复表演,使二十八盏灯组成各种词句诗文。
有些村为美化灯的装饰,还用纱绢糊灯,在灯面上除了书写大字外,还彩绘山水花鸟等图案,使合字灯更具诗情画意。
合字灯多在正月十五元宵节灯会中活动,元宵节是当地盛大的欢乐节,除正月十四至十六日连玩三晚上合字灯及扑蛾、变马、大头和尚等社火节目外,还常在村口和土地庙前用竹竿、松梢、红绿彩纸搭成灯架,架子的横竿上,依次摆着数百盏小油灯,俗称“灯山”。灯山上的小油灯是全村各户根据自家人口多少自动送上的,以祈求人丁兴旺。各家各户大门口也都悬挂各式彩灯,届时全村到处是灯的山、灯的海,五彩斑烂,分外好看。十六日晚灯会结束时,当地还有偷灯的习俗,传说从灯山偷走一盏灯,就可“莲生贵子”、“长命百岁”。而到来年灯节时就要主动送来一盏新灯,向神还愿。小油灯,多系用半截白萝卜将心挖空作成,内装棉籽油,用棉花作灯捻点燃。
据师家村老艺人阎守公(生于19O6年)、阎华(生于1911年)和东贾村老艺人贾宝五(生于1919年)等人介绍:合字灯是明末清初从京城传来的。清光绪《富平县志》卷六中曾记述师家村有位名叫师土式者曾于清初顺治年间在北京做官,后告老还乡。这和当地传说的合字灯从京城传来的说法比较接近。从合字灯的表演形式和内容分析,它不象一般民间舞蹈所具有的粗犷、质朴特色,文绉绉的诗句词文一般人是很难看懂的。至今表演合字灯时,也常请村中有学问会写字的人书写绘制灯面诗文,每组成一个造型后,由乐队中的击鼓者高声朗读一遍。用灯摆字,组成诗文,这在我省民间社火中并不多见。唐代王建曾就“字舞”写道;“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丛,每遍舞时分两向,太平万岁字当中”①。这和至今合字灯表演时还书写着“天子万年、万物交辉”很接近。合字灯是否从唐代字舞演变而来的,或者说是古老的字舞在当今民间流传的一种遗存,值得进一步研究。
【注释】①见《全唐诗中的乐舞资料》P192(人民音乐出版社1958年)。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