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秦陇文化

秦陇文化

文化艺术—新疆曲子:一曲传唱三百年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霍城县水定镇×曲子戏班子正在搞文艺演出


  据史料记载:著名的×曲子《兆将军征伊犁》所讲述的就是乾隆25年(公元1760年)兆惠将军帅兵保×的故事,300多年后这首×曲子依然唱响伊犁河谷。×曲子的命运会怎样呢? 几代人的悲欢离合演绎

  5月24日,河谷的天气一改连日来的凉爽,夏日似火的骄阳将一路上的尘土晒得有些疲惫。听伊犁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相关负责人陈江琼介绍,这里有一个唱×曲子的民间班社在自发地传承着这项艺术。班社的主要成员有四个:周宇峰、黄祖光、梅星、毕彦成。一个多小时后汽车到达了采访目的地——霍城县水定镇。此时正值×曲子戏班子在这里搞文艺演出,汇聚回、汉、东乡、锡伯、维等民族的演员们一字排开,手拿二胡、手风琴、都塔尔、手鼓、小提琴等各种乐器拉开架势,手鼓响起,各民族的乐器随后奏响,×曲子歌者毕彦成拉开了歌喉:正月里来是新年,清朝家兴起鸦片烟,白天里睡觉夜里喧,不分那阴阳颠倒颠。二月里来龙抬头,庄稼汉收拾压垅口,垅口压了整一天,开犁的先种鸦片烟……

  在众人的喝彩声中,有着浓郁乡土气息的×曲子确实让记者耳目一新。人群中记者找到了曾收藏整理×曲子30余载的周宇峰阿姨(周宇峰霍城县人,曾就职于该县公安局从事档案管理工作,现年63岁,退休在家)。谈及×曲子,她一脸的自豪:×人喜爱×曲子犹如北京人喜爱京剧,四川人喜爱川剧,东北人喜爱二人转一样,爱得如痴如醉。那是一种源远流长的爱,是一种难以割舍的爱。

  在周宇峰的记忆里,×曲子曾演绎了几代人的悲欢离合。从小父母在闲暇之余就特别喜欢演唱×曲子。记忆中,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几乎全镇的人都会唱上几句,只要有三四个人就能出去演出,当时百姓的婚丧嫁娶,都请曲子自乐班子演唱。演唱者只要能吃饱就足矣,至于报酬几乎没有什么要求。也许因为家庭和环境的熏陶,周宇峰从小就喜欢上了这种曾让父辈们疯狂的×曲子。解放后,会唱小曲子的人越来越少,再加上文化大革命的禁止,许多老艺人也被驱散到河谷各地,从此市民演唱热潮急剧降温。80年代后,由于现代音乐的不断冲击,目前河谷各县市会唱小曲子的人已经屈指可数。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曲子戏同样遭到了停演挨批的厄运。十年浩劫结束后迎来了百花争艳的文艺之春,在全国人民齐唱了十年样板戏之后,压抑了太久的×曲子又得以和群众见面,但遗憾的是有许多能演唱×曲子的老艺人相继去世,目前能完整演唱×曲子的艺人已屈指可数。

  如今×曲子再次唱响,应该归功于这些老同志的努力。记者了解到,80年代左右,面对许多老艺人的逐渐去世,以周宇峰、黄祖光、梅星、毕彦成等为首的×曲子爱好者开始了收集整理工作,在20多年的时间里,他们先后整理了各种曲牌的×曲子40多首。在整理的过程中,他们越发体会到×曲子的魅力。 讲述老百姓故事的小曲

  关于×曲子,霍城县志曾有这样的记载:30年代初,县城市民张玉林、马子庆等艺人组成曲子戏班,上演《烧窑》等曲目。30年代中期,由县城的张金玉领班组成戏班。这些戏班除了平时不定期的上演外,还为富裕人家婚丧嫁娶演出,每年的农历七月,各种戏班都在大西沟、朝阳洞等庙会争相表演传统曲目。三区革命后,各种戏班大都解散,逢年过节陕甘民族聚集的芦草沟等地的农民自发演唱×曲子,他们除了在当地表演还到县城表演。

  周宇峰说:“我们非常喜爱×曲子,记得我很小的时候,只要听说哪里来了班社唱小曲子,我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就赶着牛车,从几十里外的地方赶去,自己带上干粮,住店看演出。看一次回来要谈论很长时间,并学着唱。那种记忆对我来说太深刻了,每当我想起都充满温馨和渴盼。”黄祖光说:“我们现在的这个小班子也很受老年人的欢迎,现在霍城县有很多老年人定期聚在一起,一人出五块钱至十块钱不等,一起请我们去唱小曲子。给我们出路费,将最好的东西拿给我们吃,然后痴迷地听,也跟着哼哼。有一次,一位大娘在忙着准备饭,别的人等不及了,就让我们先唱,我们就拉的拉,唱的唱。老人家正在切菜,跟着节奏嚓嚓嚓地切,等反应过来时已经将菜切成了碎丁,大家都笑出了眼泪。”

  有关资料显示:1761年起清政府在伊犁大规模屯田,随着内地大批汉族人的到来,内地的优秀文化特别是西北各省的文化艺术,如“秦腔”、“眉户”、“花儿”等等都相继传到了这里。这里是当时的伊犁九城,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由于各地不同的方言、不同的唱法和不同的行腔等相互渗透交融,曲子戏有了自己的特色,得名×曲子,一时间在×各地流传开来。×曲子曲调明快,唱腔通俗,易学易唱,一些广为流传的剧目,如《李彦贵卖水》、《张良卖布》的一些唱段,乡民妇孺皆能哼唱几段。

  然而,×曲子最大的演出市场不是专业舞台,而是遍布天山南北的自乐班子。一直致力于×曲子抢救工作的黄祖光老人说,自乐班子是由小曲子的爱好者组成,分走场子和坐场子两种类型。走场子是指有角色分工并带动作的表演,如《李彦贵卖水》、《张良卖布》等。坐场子则是不带表演动作,一个人可串唱多人唱段的演出。×曲子的伴奏以三弦、四胡、板胡、二胡为主,而目前在政府举办的深入民间进行宣传活动的演出场合,许多民族乐器如冬不拉、弹拨尔等民族乐器也加入进来,很是热闹。

  如今在伊犁演唱的×曲子已经不是以前由陕西眉户(越调)、兰州鼓子(小曲子)、青海平弦(又称赋子)即所谓越、鼓、平、赋为主体的×曲子了,在后来的传播过程中经过沿途演唱实践、改革融合,伊犁本地多民族的特点和地域文化又赋予它新的意义,与×少数民族民歌和说唱艺术互相影响、逐渐渗透、改造嬗变而成一种新的戏曲艺术品种。目前伊犁流传的×曲子有词有曲的曲牌主要就有《鸦片烟》、《兆将军征伊犁》、《张良卖布》、《三岔口》、《李彦贵卖水》、《杀楼》、《坐楼》等。与秦腔的36大调、72唱法的格局不同的是,×曲子的曲牌都以小调为基础,这些小调好听易学,适宜在群众中普及,普遍受到人们喜爱。

  “×曲子的曲调之所以优美动听,是因为它善于博采众长”,黄祖光告诉记者,它不仅以陕西眉户、兰州鼓子、青海干弦为基础,还吸收了西宁的俗曲、河州小调、苏北民歌《茉莉花》、回族的花儿、撒拉族的撒拉调、锡伯族的《太平歌》以及兼揉维吾尔、哈萨克民间曲调的曲子戏音乐太平令等等。多种民族音乐成分的融合,使×曲子唱腔高亢明亮、悠扬婉转,伴奏旋律独特,调式生动别致,形成自己特有的艺术风格,体现了伊犁地区汉族来源广泛、少数民族众多的区域特色。 告传承之外的遗憾

  ×曲子时常出现在群众性的文化活动中,如星星之火装点着舞台。但是×曲子在伊犁日渐萎缩却是不争的事实,×曲子的命运会怎样呢?

  “在内地流传的和×曲子同名的曲牌,已有很大变化或相去甚远”,休息之余,在一家餐厅毕彦成给记者先唱了几句×曲子,又唱了几句内地小曲子,两者差异挺明显。他告诉记者,近年来随着一批老艺人的相继离世,会唱×曲子的人越来越少了。

  作为×曲子的抢救者,周宇峰说,由于她不懂乐理,在音乐上是一个门外汉,所以只能记词。搜集整理×曲子需要的不仅是时间,20多年来尽管他们已费尽力气进行抢救工作,但他们抢救到的×曲子仅有40多个。如果等到会唱的人越来越少、×小曲子的流失不可逆转之时才开始想到去抢救,很可能为时已晚。参加×曲子研究和抢救工作的梅星认为,×曲子是×的一个非常独特的文化现象,是祖国多元文化中的一个珍贵样式。他们的收集还差得远,收集这些散落在民间的×曲子,必须有场地,有人力和经费,有充足的时间。她说,目前抢救的速度落后于流失的速度,老艺人太老,缺少继承人,传承出现危机。梅星希望各级领导和文化部门重视这一×汉回民族文化瑰宝的抢救工作,尽快拿出方案,立项实施。可喜的是,这种情况已经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伊犁州文化艺术研究所、伊犁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霍城县水定镇党委政府都给予高度重视。目前,在第二个国家文化遗产日到来之际,我州已经启动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工作,将逐步建立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保护名录体系,并根据每一项内容的不同特点和情况,有针对性地加以保护。这对于×曲子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