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秦陇文化

秦陇文化

古迹建筑—迪坎尔百年民居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瘸子帕孜力的百年古居


  吐鲁番地区的坎儿井几千条,却没有听说和当地的民居有关联,10月12日,记者又一次来到迪坎村,偶然听鄯善县的王书记说,迪坎村人是先挖井,再成家。没有坎儿井,就没有迪坎村的民居。

  早先在记忆中,金发碧眼的楼兰后裔,楼兰向导,百岁老人,早定格成522年历史的迪坎尔村印象,原先觉得似乎已经对迪坎尔村的古老神秘掀开了冰山一角,可经王书记的提醒,这才发现这个零海拔的村庄,一条条坎儿井,一栋栋土黄色的黏土房,还有许多没有挖掘的秘密。

  瘸子帕孜力坎儿井

  在村中一条至今依然雪水不断的坎儿井旁,村长告诉我们,这井叫“瘸子帕孜力”坎儿井,“瘸子帕孜力”是修造这个坎儿井的主人,在这个坎儿井边,瘸子帕孜力的百年前的房子保存完好,也是迪坎尔村古居中的代表。跟着村长找到瘸子帕孜力的年过半百的孙子买买提·阿不都,揭开了百年古居尘封已久的秘密。

  在迪坎尔村,有句这样的话流传已久:“家里有四个儿子,必须干点事。”×的家庭中,家中有四个儿子如果不挖一条新的坎儿井,而是用他人挖的坎儿井生活,会被人看不起。瘸子帕孜力家正有四兄弟,于是,四兄弟开始挖坎儿井。

  挖坎儿井是个大工程,要先确定挖坎儿井的位置,这据说都是当地的老人顺着天山脚下,根据地势和地脉,用眼睛看出来的。×老人称大地和人一样都是有血脉的,站在有地下水的地上,感觉都不一样呢。

  帕孜力四兄弟确定了挖坎儿井的线路,开始从地势高的天山脚下向地势低的村中挖,最开始要先挖竖井,间隔23米就要挖一口竖井,竖井是用木棍定向,每挖一口竖井最少要用10天时间,共挖130口竖井,最深的竖井有30米深,在竖井出水后,利用油灯定向,在略高于水面的地方开始挖横井,用这个横井将130口竖井整个连成一体,在地下暗渠和地上明渠的交接处,就是坎儿井的龙口,从龙口处流出清澈的天山地下水。四兄弟花费了4年多时间终于建好了这条总长3830米的坎儿井。

  在坎儿井明渠两畔,四兄弟先“立业”再“成家”,分别盖了新房,沿水而居。

  没有家具百年“新”房

  买买提·阿不都带我们来到爷爷为结婚亲自盖的新房,如今已过100多年了。进入简单干净的院落,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普通的木板门,这扇门是由几块木板拼装成的,陈旧得发黑,没有任何装饰,只有一个上了“年龄”的铁制门把手。

  推开这扇门,随着一阵灰尘的落下,右侧有一束昏暗的自然光从窄小的天窗射入。买买提·阿不都从我身后挤进,抢先跳上土炕,在土炕侧面的凹进的土桌上,点燃了一盏油灯,那是他爷爷挖坎儿井时用的定向油灯。借着油灯微弱的光,我看到门左面是占了半个房子的土炕,土炕右边缘有一个土砌的圆形灶台,沿土炕一周的墙面上有9个长方形的龛洞,发挥着壁柜的功能,零散地摆着些被褥、杂物、陶罐。

  整个房间没有一样家具,都是和房子浑然一体的黏土,凹下的龛洞、凸起的桌炕、灶台,就是这凸凸凹凹间,造就了一个家的摆设,造就了一间厨房、卧室、客厅合一的百年古老民居。

  整木凿成百年木盆  

  紧挨着炕的一个龛洞里放着两个陶罐,“胖”陶罐是茶壶,“瘦”陶罐是油罐,高约18厘米,带着单耳的磨沙把手,壶颈上绑着麻绳,充当简易的提手。在土炕右侧上面的龛洞上,放着一盏古老的油灯台,油灯台高50厘米左右,底部是个“十”字形木座,极为简单,不仅实用还是个值得赏鉴的艺术品呢。

  拂去尘土,发现一个木盆,令人诧异的是木盆用一整块木头旋凿而成,长一米左右,宽约50厘米,深约20厘米,没有任何雕刻的痕迹。买买提·阿不都介绍说,他奶奶和妈妈都是用这个木盆和面的。

  走出古居,一个大树枝做的古老的木梯子立在墙前,不禁惊叹老人的想象力。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