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秦陇文化

秦陇文化

古迹建筑—巴州地窝子和四合院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清代民国时期,巴音郭楞的汉族人都是中式土木结构的四合院,有所不同的是檐头和屋顶,砖砌屋檐,用平砖砌成三角形,显得美观,或者用立砖顶砌齐屋檐,显得整齐大方。如果土块屋檐,则做一个檐头模板橹子,甩上草泥,将檐头橹成一色花纹,显得精致而富丽。屋顶既不象内地的尖屋顶,也不象×平屋顶和回族平坡屋顶,而是中间虽起脊,但很小,上抹草泥不挂瓦,因雨水少,一般抹两三层草泥就不会漏雨。为座北朝南五间房,正房客厅,两厢房卧室,两侧房为孙辈所住,西屋为大儿子之房,东屋为二儿子之房,院门朝西,东南角为厕所,西南角为厨房和井屋,正南放杂物。

  五六十年代,大批的军人转业复员、支边青年、自流进疆的汉族人组成小型奋斗型,创业型家庭,在生产建设×农二师出现了一种典型的房屋──地窝子,在当时塔里木盆地周围4县1市较为常见,即挖一个二十余平方米的坑,把坑周围削整齐,上边放上几根木头,铺上草席、苇把或树枝,后上房泥,再掏1个座北朝南的门槛,顶上开1个天窗,放上1块玻璃,一间房子就这样极为简单地修成了,此房冬暖夏凉,足以抗击塔克拉玛干的任何沙尘暴,曾造就了巴音郭楞的一代英雄的牛仔。

  六七十年代,在焉耆地区农垦×又出现一种新的奋斗型和创业型房屋──苇把窖洞,即用芦苇捆成直径20厘米粗、十来米长的苇把,弯成拱形,两头埋入地下,苇把之间插进木穿针,木穿针直径为1─1.5厘米粗,50厘米长,有红柳条的,也有松木的下脚料做的,一头削成尖的,利于插进苇把,然后用木榔头(有18磅大榔头两个那么大),将穿针打平,打实,往往为了窖洞的美观整齐,要用木头支木模拱,打上二十几根苇把,里外抹上草泥,木拱撤掉,两头土块砌严,后设窗,前开门,顶侧再开两窗,一间房子即成。八十年代末还有不少农垦职工住此房,此房特点是用料之省,屋架不用一根成形木料,而是取材博斯腾丰富的芦苇资源筑成的,其冬暖夏凉,居住此庐别有一番情趣。这种苇把窖洞不仅造就了巴音郭楞第一代英雄的牛仔,而且还造就了第二代,甚至第三代英雄的牛仔。

  九十年代以来,农村汉族住房和农垦职工的住房有了根本性的转变,一般为四合院式,中间为客房,两厢为住房,有的盖起了二层楼房,四周打围墙,院门坐东朝西,东南角为厕所,西南角为摩托车或汽车拖拉机房,院内栽犁果葡萄树,家中养花,睡木板床,一半人睡上了席梦思床,一般家庭都有现代化家俱陈设。奋斗型、创业型的牛仔屋已被淘汰,城镇居民一般住砖混结构的平房和楼房。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