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秦陇文化

秦陇文化

古迹建筑—且末遗址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位于且末县城西南约5─6公里处,距库尔勒市直线距离550公里,地处东经85°25′,北纬37°80′,海拔1273米,1957年国家定为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并确立为且末古城即在该遗址内。

  遗址地表无植被,已沙化,呈雅丹地貌,在东西约长1公里,南北宽约200米的范围内,地表散布着大量的陶片及铁块,炼铁渣等,采集到数件磨盘石残块、玻璃片、料珠,在遗址中心已成风蚀地表,尚残存数间房屋及其他建筑遗址。

  且末古城离札滚鲁克墓地较近,仅隔一片已沙化土约400米的距离,扎滚鲁克墓地是且末古城人古墓地。墓地范围之大,是迄今为止在塔里木盆地东南,车尔臣河流域发现的最大的古墓群。20世纪初,英国人斯坦因等人曾来调查,并有资料介绍。1983年、1985年和1989年国家组织学者在此进行了抢救性的整理工作。

  墓葬为无椁无棺的竖穴土圹墓,墓室简陋,随葬品贫乏,葬式有多人二次丛葬,单人仰身曲肢葬,墓口棚盖芦苇、蒲草、树枝、皮毛、木头等。墓壁砾石裸露,边缘清晰可见。随葬品有食物、木勺、木梳、牛角杯、毛毡、毡线、印花毛布、毡帽、腰带、马鞭、驴皮等。1983年墓葬中出土4具干尸,2具基本完整,2具残缺,出土器物和墓地采集器物60件,根据碳—14检测,墓葬年代为公元前1000年左右,对于研究且末古代的居民种属、族别、社会形态、经济状况、×信仰及生活习俗等方面提供了极有价值的物证。

  且末这一名称最早出现在《汉书里》为“沮末国”,《三国志》写作“且志”,隋代为“且末郡”,唐代为播仙镇,(车尔臣河为“走马川”)。《大唐西域记》称“折摩驮那古国”,“折摩驮那”是原音,译名其意有两种:一为部落名称,据史书载:“尧舜时期,江淮荆州一带的三苗部落,被尧击败迁到甘肃河西走廊与敦煌的三危山一带。与当地的民族融合为羌人的祖先。其中的折摩驮那部落受其他部落的侵袭被迫而迁,定居车尔臣河流域,“折摩驮那古国”(且末国)因而得名。另一种说法是折摩驮那是部落首领的名称,车尔臣才是部落的名称,我国著名历史学家黄文弼、苏北海持后一种说法。且末由此引起国内外学术界和中外游人的巨大兴趣。

  清光绪十年(1884),×建省后且末称卡墙,民国3年改为且末二等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论土地面积(14.025万平方公里),仅次于若羌县,为中国第二大县,相当于1个半浙江省。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