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秦陇文化

秦陇文化

节日饮食—巴里坤面食:一吃一个不言传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大饼肚里有乾坤

薄饼羊肉


  ×人对非常可口的饭菜,用方言形容说:“一吃一个不言传”。意思是说,好吃得都没法形容了。来到哈密巴里坤县,吃了当地传统的各种面食,就有这种感觉。巴里坤的面食品种丰富,口感独特,造型别致,真是一吃一个不言传。

  薄饼羊肉巧夺天工

  不久前,我来到了哈密巴里坤县。当晚,县委书记王健全请我们吃巴里坤的佳肴,一桌子饭菜,几乎都是巴里坤特色。

  王书记指着一道菜对我们说:“尝尝这个,是我们巴里坤传统的特色菜。”我一看,一个大盘子上蒙着一张淡棕色的薄饼,细腻而油亮,似一块缎子蒙在上面,散发出一股诱人的香味。

  我纳闷,这菜怎么吃呀?书记看出了我的疑惑,他用筷子轻轻地夹起一块薄薄的饼,露出下面的红烧羊肉,这时我们才恍然大悟。

  王书记说:“这是巴里坤的羊肉焖饼。”红烧羊肉不足为奇,但那薄如纸的饼子,却叫人刮目相看。那薄饼厚度均匀,十分完整,犹如机器压出来的一样。

  我们就着红烧羊肉,吃着这“巧夺天工”的饼子,味道确实不一般。薄饼入嘴即化,甜丝丝的,加上被喷香的红烧羊肉浸泡,别提那味儿有多香了,真是一吃一个不言传!

  薄饼是如何做出来的呢?县委宣传部部长李梅彩告诉我,这种饼子不是擀出来的,而是用手扯出来的。做这种饼子很有讲究,和面时要放少许盐,面要不软不硬,然后擀成面团,接着要等一段时间,然后再擀。

  最后就要用手扯了,先从边缘开始慢慢地捏,然后慢慢地撕扯,一块小小的面团要扯成直径50厘米左右的薄饼,并且要薄到几乎透明才行。

  接着,扯第二张、第三张,每张饼之间要抹些油,防止粘连。真是一件不容易的“工程”。

  李梅彩告诉我,饼子的多少要根据客人的多少来定,如果有10位客人,起码要扯上40多张饼子,然后把饼子放在红烧羊肉上焖,光做这道菜,就要花上一两个小时。

  节日大饼色彩鲜艳

  餐桌上还有一种似馍非馍的食品,切成一块一块的,中间有红、黄、绿色的图案,并有一股香味,非常诱人。我以为是点心,后经主人解释,才知道这就是传说中的巴里坤蒸饼。

  蒸饼直径有40-50厘米,厚8-10厘米,重有1-2公斤,可以说是饼中之王。这种饼的做法也十分有趣,和面时要放入牛奶、鸡蛋和花椒水。

  面发酵后,擀成薄饼,抹上油,然后撒上一行红曲(红色),一行姜黄(黄色),一行香豆(绿色),然后卷起来。

  用这种方法把十几个卷好的面卷盘绕起来,摆成椭圆的塔形,上面再蒙一块面饼,使下面的面卷不至于松散,成型后即可上笼蒸了。

  吃时切成小块,每一块里就会出现红、黄、绿色的图案。蒸饼是巴里坤人的节日食品,只有中秋节和春节才做,平时还见不着哩!

  面食品种花样繁多

  在餐桌上我们还吃到许多面食,有的我连名字也叫不出来。后来,我请教了县委宣传部的副部长赵海燕。她说着一口标准的巴里坤方言,是土生土长在巴里坤的干部。

  她从小就跟妈妈学做饭,10岁时就单独开始做饭。她说巴里坤的妇女都会做饭。因为在巴里坤如果一个姑娘不会做饭,那婆家都难找。

  这位巧媳妇副部长告诉我,巴里坤面食的品种多得很,蒸的、炸的、煮的,还有烤的。蒸的除了蒸饼之外,还有大卷子、白馒头、香豆子馍、油酥馍、巴里坤炉盔、小花卷和喜饼,每一个品种中还有不少花样。

  其中喜饼是专门给新娘子做的,是陪嫁的嫁妆。喜饼很精致,花纹是用筷子夹成的。做好的喜饼要放在一个小碗里,这种碗叫“衣饭碗碗”,可随身带在新娘的身上。在婚礼中,新娘肚子饿了可随时吃,看娘家人为自己的姑娘想得多周到啊!

  油炸的面食有油果、油饼、合子、油糕、油条、小麻花等。每一种油炸食品还有不同的花样和不同的做法,有甜的,也有咸的,有素的,有荤的,还有用玉米面和白面混合做的。

  农家小院品尝美食

  为了品尝更多的巴里坤面食,主人安排我们到大河镇旧户东村农民刘耀祖的家里作客。大河镇有2200多人,主要是汉族,这里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地道的巴里坤饭菜。

刘耀祖今年58岁,排行老四,妈妈今年98岁,老大已经78岁,六代同堂,看来巴里坤的饮食对当地人的延年益寿,也起着重要作用。

  主人有一个小院,干净整齐。我们被安排在一个有热炕头的房子里,炕下的火炉还生着火,屋里暖烘烘的。

  炕上的小方桌上摆着瓜子和红枣等食品,炉上的平底锅里还烤着土豆,散发着诱人的香味。我们盘腿坐在炕上,喝着砖茶,十分惬意。

  不一会儿,饭菜开始上了,红的、黄的、绿的、咖啡色的,五彩缤纷,琳琅满目。每一道菜都散发着阵阵香味,令人垂涎欲滴。

  这些菜都是主人自己种的,刚从菜地里摘下来。接着,主人给我们每人端上一碗臊子面,面切得细而筋道,吃在嘴里滑溜溜的。那臊子汤更是可口,越吃越香。

  说到臊子面,主人拉开了话匣子。他说,巴里坤的人都会做汤饭,品种也不少哩!常吃的有酸揪片、二截子、炮仗子、杏皮子(用面团挤压出的小面片,形似杏皮)等。

  还有一种艾面,就是用艾蒿的汁和面,面呈绿色,出锅后用醋、熟油、辣椒拌面,和西红柿炒鸡蛋或黄瓜丝拌在一起,吃起来可够味了。

  还有一种叫“冬至饭”,到了冬至才做。是把精致的小饺子和杏皮子一起下到羊肉汤里,再放上蘑菇、黄花、木耳、葱花等。

  到了冬至这一天,巴里坤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做这种饭,还要相互赠送,一是祝贺节日,二是相互展示自己的饭。小小一碗饭,不仅是切磋技艺的机会,同时还能促进和谐、增强民族凝聚力。

  巴里坤饮食概况

  巴里坤是哈密地区的一个小县,位于×东部,汉族人口约占到70%,历史上这里就是汉族人口较多的地方,汉文化的底蕴深厚,其历史悠久。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 林则徐曾在巴里坤写过一些诗篇,在《马莲井子》一首诗中,就有“闻香炊饼熟”的诗句。说明在160多年前,当地的饮食文化就已很发达了,并且传到了今天,而且保留得很完整,富有明显的地方特色,难能可贵。巴里坤的美食也为这座历史文化名城重重地添上了一笔,成为巴里坤人的骄傲。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