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墨精要>>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秦陇文化

秦陇文化

西夏文献史料—西夏史二题散议二十四史没有西夏史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一、 二十四史没有西夏史

  以党项族为主体建立的西夏王朝,建都兴庆(今宁夏银川),雄踞西北。从1038年建国,到1227年灭亡,长达190年。如果从党项族首领拓跋恭于881年割据夏州(今陕西横山县西)算起,历史长达347年。一个朝代延续时间如此之长,在我国历史上并不多见。如果说,拓跋思恭在其统治范围内,“供赋不入公朝,巡属唯其除授”,“虽未称国,而自王其土”,仍然只是唐朝的一个局部的话,那么,元昊所建立的西夏,拥有雄兵50万,扼控丝路,抗衡宋辽(金),三分天下,称雄西陲,在我国11-13世纪的历史上,在中西文化交流上,则绝不是可有可无的角色。西夏在我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西夏的历史地位,要求应像宋、辽、金一样,在传统史学中(二十四史中)占有一“史”之位,以记其世系列替、典章制度、荣辱兴衰。然而,事实是既无正史,也无野史,致使西夏成为历史之谜。我们的先辈,对此不无感触,人们不禁要问,元顺帝丞相脱脱在总纂宋、辽、金三史时,为什么不能同时修纂一部西夏史呢?近百年来,人们对此多有议论,有人认为,“元昊自制番书,摈汉文不用,简册流传,翻译不易,故典章制度,概从湮没”;有人认为,修史者“不遑发政府之椟藏,集遐方之匦献,草创为之,灭其国并灭其史,此不能授《春秋》之笔以责之也”;有人认为,脱脱持“正统偏安之见,特以辽金与蒙古同类,故不欲列于宋史载记,以为增高己族之步。至于西夏,则视为无足轻重,与当时之高丽同类并观”;笔者认为,上述诸说,似皆不足为据,根本原因是,蒙古灭夏战争中,西夏文献、档案备遭破坏,以致脱脱修史时,竟无足够的文献可征,当然不能凭空编出一部西夏史。然而,不论什么原因,没有西夏专史是历史事实,终是历史的遗憾。

  二、明清西夏史著

  西夏虽无专史,但宋、辽、金三史中有“西夏”三“传”,《元史》中,宋元野史、笔记、类书、文集中也有零散记载。是否可以以“三传”为依据,采撷这些零散资料,编纂成更为详尽的西夏史呢?明清先贤在这方面作了努力。明胡汝砺《弘治宁夏新志?拓跋夏考证》,是这种努力 的第一次尝试;虽然它远不如清代的同类著作详尽,但却是现存最早的西夏编年史,筚路蓝缕,功不可没。清代乾嘉以来,崇尚考据之学,西夏史的重构,也引起人们的重视。从嘉庆到清末,西夏史著竟有十几种之多。其中有史学家洪亮吉的《西夏国志》,地理学家徐松的《西夏书》、《西夏地理考》,著名学者张澍的《夏书》,以及秦恩复、陈昆、邵廷采、王昙等人的著作。这些史著或未成,或未刊,或毁,或佚,皆未流传下来。尚可见到的有周春的《西夏书》,吴广成的《西夏书事》,张鉴的《西夏纪事本末》,还有张澍的《西夏姓氏录》。与此同时,考据学家王仁俊,又进行辑遗拾补工作,广泛收罗史籍中的夏人著述和西夏对宋辽金的表、奏、书、榜等,编成《西夏艺文志》、《西夏文存》等。民国年间,罗福苌、罗福颐合撰《宋史夏国传集注》,罗福颐编《西夏文存》,而戴锡章著《西夏记》28卷,博采旁收,集清代诸书之长,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是上述诸书中公认较好一本。这些著作,都应视为明清西夏史学之余绪。明清先哲,拾遗补缺,排比成书,对保存西夏史料,传布西夏知识起了积极的作用。《西夏纪》、《西夏书事》、《西夏纪事本末》,仍是今天西夏学者的案头必备。然而,尽管这些史著刊期有先有后,卷帙有多有少,体例也有编年、传纪、纪事本末之不同,但所用资料雷同,并不能改变西夏史料严重短缺这一局面,西夏研究仍被称为“绝学”。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