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黄河—考证宁夏秦渠的成渠时代(三)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小 中 大】【收藏】
根据自然地理特征,河套地区可分为东西两大部分,东部有属于温带半干旱地区的内蒙古前套(土默特川)和鄂尔多斯东部高平原,现代年降水量250~400毫米,干燥度l.5~2.0,其中大青山山前平原潜水丰富;有属于暖温带半干旱地区的陕北高原,现代年降水量可达350~450毫米,干燥度l.25~1.50。这两个地区不少平原、谷地可以发展旱地农业,虽然因春旱严重,无霜期短,收成不稳定,而且耕垦后很容易破坏脆弱的生态环境。但这些地区的种植业在没有灌溉的条件下毕竟尚可有一定收成。西部为属于温带干旱地区的内蒙古后套、鄂尔多斯西部高平原和宁夏河套,现代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上下,干燥度大于2,且降水年际间、季节间变化大,其气候比陕北、前套更加干旱,一般地说,在无灌溉的条件下发展种植业确很困难。
秦代末期,蒙恬所率大军之所以“居上郡”,28 一是因为当时匈奴主要活动于阴山南北,上郡处于关中北上朔方、五原郡的交造要道(即蒙恬所修的“直道”)上,便于控制北部新开发诸郡县;一是由于河套东部(包括陕北在内)有发展早地农业的地理基础和历史传统,29 秦代在这里的旱地农业有了更大发展,是整个北部边区的粮食生产基地所在,便于军队就地取食。公元前211年秦始皇唯一的一次向北边×,三万户×集中于“北河榆中”(即前套及鄂尔多斯东部高平原),也是因为这一块土地位于大青山的迎风面,降水量较大,发展旱地农业的条件较好,凡此都清楚说明,秦代河套开发的重点是在东部,依靠的是旱地农业
而非灌溉农业,秦代新设的三十四个县城,也集中分布在阴山以南的黄河两岸。
而宁夏河套呢,秦代在这里所置县城,现已查明的只有一个富平县,和两处亭障(浑怀障在今陶乐县境,神泉障在今吴忠县境)。31 我们分析,这是由于贺兰山以西多为大漠壁戈,匈奴在此活动较少,特别是这里发展旱地农业的条件较差,农业开发水平较低,还没有建立起一定规模的引黄灌溉农业的缘故。正因为秦代×主要分布于河套东部,而这里并不属于秦王朝开发重点,当地劳动力很少,因而不可能有力量创建大型水利设施。
宁夏河套是否“没有灌溉便没有农业呢?一般地说,这里没有灌溉条件,是很难有稳定的农业收成的。但问题不能绝对化,特别是古代情况更要复杂些,在没有其他确切证据的情况下,以此来反证这里秦代已有引黄灌溉农业,是不尽确切的。事实上,宁夏河套过去确实存在过旱地农业,例如地下水位较高的河滩、湖滩地(俗称夜潮地),虽然没有灌溉,群众种植菀豆、扁豆、大麦,仍有一定收成;有些旱地(俗称撞田)则利用宁夏春寒夏旱秋雨多(秋季雨量约占全年雨量的70%左右)的特点,种植糜谷、荞麦等秋作物,多数年份也有些收成,个别年份还能丰收;考虑到秦代的气候比之今日较为温暖湿润,当时春初的物候比清代初叶早三个星期,即生长季比现在长得多,32在当时比较有利的气候条件下,富平县曾有过一定规模的旱地农业;应是可信的。当然也不排斥存在着其他一些农业类型,例如局部利用山泉沟水或浅层地下水灌溉的农业,引用黄河水漫灌少量农田的小型灌溉农业,洪漫地农业等等。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关于“宁夏河套平原农业垦殖始于秦代,秦渠开于秦代当无疑问”的推论虽有一定道理,但因与一系列事实相背,特别是没有切实可靠的文献或考古依据,单纯依靠推理来立说是不足以令人信服的。
(四)秦渠既非秦代所开,其名又从何而来呢?秦渠原名秦家渠。有人认为,所谓“秦家”,也许与南北朝时符秦(公元350~394年间氐人符洪创建的前秦政权)有关。符秦实际上是通过匈奴族铁弗部刘卫辰来间接统治宁夏地区的,正如其后卫辰之子赫连勃勃控制宁夏地区时曾一度臣服于姚秦(公元384~417年间羌人姚苌创建的后秦政权)一样。按铁弗匈奴自末以来逐渐学会农耕,至刘卫辰时,种植业已在其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有一定地位,曾向符坚“求田内地,春来秋去”。33他们是有可能在宁夏河套修渠的。但卫辰父子臣服于前秦、后秦的时间均很短,赫连勃勃后来还自立为夏国(公元407~431年)。他们开的渠道以“秦家”为名的可能性不大。
笔者认为,秦家渠之得名,很可能系由字音相近的渠名转音而来。据史籍记载,“唐大历八年(公元773年),吐蕃冠灵州,郭子仪败之于七级渠”;34 宋元丰四年(公元l081年),高遵裕围灵州,“夏人决七级渠以灌遵裕师”。35 可见唐宋时的灵州城(在今灵武县城西南)附近有七级渠,亦即唐宋时七级渠的地理位置与元明时之秦家渠(今秦渠)流经线路大体相合。看来可能当年的七级渠由于在民间流传时间长了,将“七级”误转音为“秦家”,遂以讹传讹,故西夏之后,七级渠之名消失,却在文献上出现了秦家渠。至于清人吴广成在搜集吴料、编撰《西夏书事》一书时,将秦家渠与七级渠等并列,把许多不同时代的渠名全都拉扯在一起,显然是弄错了。
我们水平有限,对事实的叙述与论证有不当之处,尚望批评指正。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