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墨精要>>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秦陇文化

秦陇文化

古人遗址—古人类发祥地水洞沟遗址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这是地处宁夏灵武市境内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水洞沟旧石器文化遗址

  图为遗址西边的建设控制地带、相关地域建起了砖厂、围堰湖等,严重影响了水洞沟遗址的原有风貌靠近明长城边的水洞沟遗址剖面土层大块塌陷从黄河上游的横城古渡乘船东渡,登上岸就进入了宁夏灵武县境。抬眼望去,长城犹如一条匍匐在沙丘上的巨龙,透迤西下,消失在浩瀚的毛乌素沙漠之中。这里接近鄂尔多斯台地的南部边缘。在长城西南、与长城并行的水洞沟北面的一处断崖,就是举世闻名的宁夏古人类文化发祥地——水洞沟遗址。

  水洞沟遗址,是远古人类生活繁衍,同自然界搏斗的历史见证。它以蕴藏着丰富而珍贵的考古资料,向人们展示了距今3万年前“宁夏人”是怎样生存的一幅生动的画卷。

  3万年以前的水洞沟,并不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荒漠,干涸的河床,砾石沙丘遍布的不毛之地。那时的自然景观近似现在的热带地区,有宽阔的湖泊,绿色的湖水荡漾着粼粼的波光。岸边有一簇簇低矮的灌木,丰茂的水草丛中巨大的犀牛、野马、原始牛和活泼的羚羊正悠闲自得地啃食嫩叶。远处的沙漠上,成群的鸵鸟嬉戏于沙丘之间。这里气候温暖湿润,为古人类生存提供了优良的环境。

  当时居住在这里的“宁夏人”,尚处于原始群居阶段。青壮年不分男女都要手持棍棒和石器,到湖边、草原上去狩猎。但是他们使用的武器太“原始”了,有时奔波一天,连一只野兽也猎获不到,只好靠挖些植物的根茎或是摘些野果、草籽度日。一旦捕获到动物,人们如同过节一样喜笑颜开,勇土们将猎物抬回住地,年长的人剥去兽皮,把兽肉切开分给每一个人。于是大家围坐在一起,点上熊熊筹火,在火上烤食起来。当吃得高兴时,年轻人便披挂上用驼鸟蛋皮制成的圆形穿孔项饰和耳饰,跳起欢快的舞蹈……

  遗憾的是。灾难突然降临了,连绵的暴雨使湖水骤然上涨,惊惶失措的水洞沟人来不及拿走工具,就匆忙地逃离了住地。后来湖水和河流淤积的泥沙把这里的一切深深地掩埋下来。又不知经历了多少年,洪水所带来的沉积物越积越厚,以至填塞了整个湖泊。然而,在它上游的一条小河却不愿停息,终年流淌。每当洪水泛滥时,巨大的能量将这淹没的湖泊冲刷出一条深沟。今天看到的水洞沟遗址,正是在一条小河北侧高约8米的断崖上。

  那么水洞沟遗址是如何被发现的呢?这里还要讲述一段往事。1919年,有个比利时人由银川出发前往陕北,在途经这里的时候发现了一处断崖上有奇异的现象。1923年,法国神甫、古生物学家德日进来到水洞沟开始发掘,并首先在国外公布了这一发现。新中国建立后,许多学者、科学家来此进行考察。著名的古生物学家、考古学家斐文中、贾兰坡先生,曾三次到水洞沟考察发掘。经过这些科学家的辛勤工作,使我们对水洞沟文化附面貌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考古学家在这里发掘出大量的打制石器,发现了古人用火的痕迹和伴随古人类的丰富的古生物化石。

  当你今天来到这里,在断崖的下部,如果仔细寻找的话,你可以从中发现石器、石片、骨骼和灰烬。

  水洞沟的石器,是用十分坚硬的硅质灰岩打制而成的。这说明水洞沟人已掌握了比较先进的打制技术。他们根据生活需要,打制出各种用途的石器,如制成一侧或两侧有刃的“刮削器”;一端锐利的尖状器;还有沉重的砍伐器。他们制造的石器,器形稳定左右对称。特别是有纵背的定叶形尖状器,在国内同时代的其它遗址中实为罕见,属水洞沟具有显著特征的器形之一。颇具重要意义的是,在水洞沟遗址中,有稍加磨制穿孔的鸵鸟蛋皮饰物和骨锥,穿孔海甜等器物,标志着人类历史上石器制造方法有着划时代意义的磨制技术已处于萌芽之中。

  最近,水洞沟古人类文化遗址,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常有科学工作者和国内外慕名前来的旅游者考察参观。朋友,假如你有兴趣前往的话,也会通过史前那些记录人类发展的特殊文字,去阅读一段遥远而神奇的一故事,它将带你到一个无比辽阔漫长的时空之中,激起许多美好的遐想……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