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文化—伏羲是世界文化的共祖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小 中 大】【收藏】
伏羲是中国上古时代传说中的一位伟大的英雄人物。关于伏羲的史料,以及伏羲的传说,许多专家在这次论坛中都作了大量的说明。从专家的论证中我学到很多新的知识。限于时间的关系,对于到会专家学者已经大量引证的伏羲传说与史料,我不再重复。我想从我研究的专业(数术学与易学)与角度,向与会的同仁作一个汇报,敬请到会的专家学者,研究伏羲文化的同志们教正。
研究伏羲、研究伏羲时代与研究伏羲文化可以有许多方法。归纳起来可以说是两种,就是在广泛收集伏羲的史料与传说的基础上,从纵横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从横的方面,主要研究伏羲活动的地域;从纵的方面,主要研究伏羲活动的历史时代。只有确定了伏羲其人的生活时代与活动的地域,并找到在这个时空座标确定的区域内伏羲的活动印迹,才能确定我们研究的伏羲是伏羲,而不是混沌,女娲,燧人氏,神农氏,黄帝;也不是×的上帝,元始天尊或是释迦摩尼。
从横的方面来说,伏羲的活动区域有小三角与大三角之说。小三角是中国古籍中记载的生于成纪、长于新市、终于宛丘的甘肃——河北——河南华夏三角区。大三角是说伏羲的活动范围遍布全世界的亚洲、非洲、美洲三大陆地板块说。我们吉林省宫玉海先生、董清廉先生、蔡永祥先生等组织的伏羲文化研究中心的诸位先生都持伏羲活动的世界大三角说。他们这次到会,带来了许多书与图片,大家可以参阅。如有时间的话,可以请他们作以介绍。
从纵的方面研究,有伏羲是人祖与文祖两说。
我国各地修建的伏羲庙大都有一个匾,匾上的题字大都是“人文之祖”,这个人文之祖,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比较模糊的概念,它至少可以有三种理解:一是人祖,就是说伏羲相当于《圣经》中的亚当(中国的夏娃就是女娲了);二是文祖,是人类知识与智慧的启迪者;三,伏羲既是人祖,又是文祖。按照第三种理解,又可以有两种说法:一是说人与文是同时诞生的,人一出现,就带来了人类的文明;另一种说法是前代遗民说,湖南、贵州一带少数民族中流传着这种说法,在一次全球性的大洪水之后,伏羲与女娲是一对唯一的幸存者,他们就成了我们这一代人类的始祖,同时又把上一代已有的人类文明传给了我们这一代的。
从我研究的角度来看,在横的方面,我主张大三角说,在纵的方面,我主张文祖说。因此,我的汇报题目称伏羲是世界文化的共祖。
我之所以说伏羲是文祖而不是人祖,根据很简单。就是中国秦汉古籍记载的伏羲有母说。当然,我也不反对其他学者的说法。因为我对其他的几种说法没有认真地研究过,对于自己没有研究的问题,是不能轻率地表示肯定或是否定的。
说伏羲是世界文化的共祖,必须找到世界文化的共同点,这个世界文化的共同点应该是伏羲氏的贡献,或属于伏羲生活的时代;而不是他人的,或别的时代。换个说法,伏羲氏或者伏羲时代的特殊贡献必须是与世界同时代的代表性文明标志有共同之处。
世界性的共同文明有很多,我研究的切入点是金字塔文明。
假若我们站在地球外边,从北极的上空俯视地球,可以看到地球上的陆地以北极为中心分三个支脉向南部延伸。东方的一条是亚洲向南延伸至大洋洲;中间的一条是从欧洲向南延伸至非洲;第三条也就是西方的一条,是从北美洲延伸至南美洲。在这三条大陆带上,美洲与欧非大陆都发现了上古时代的神奇的金字塔文明,据专家考证,都在五千年前(埃及金字塔与第一期玛雅文明),这种金字塔文明引起了世界学者的重视,而对亚洲的金字塔文明却忽略了。是东方没有金字塔吗?不是。是东方神奇的、实用的数术文化取代了非洲、美洲的神奇的金字塔文明。
我认为,世界上的全部文化如果按最基本的元素分类,只有巫术的、数术的、艺术的三类。它们分别与人类的三种思维方式相对应。感性思维对应巫术文化,理性思维对应数术文化,形象思维对应艺术文化。三种文化是独立存在的,同时,三者的融合又构成了更加复杂的多元文化。任何一个从原始部落走过来的民族,都经历了最早的巫术文化阶段,都是从巫术文化进步到数术文化的。数术文化的产生是世界人类文明的起点。艺术则两者兼而有之。
伏羲对于中国乃至对于世界的最大的贡献是他创造了易。这是伏羲区别于其他上古圣人最具代表性的标志。当然,史书上还记载过伏羲发明创造了许多东西,但那些创造都没有他创造易给后人的印象那么深刻。汉代伏羲夫妇的合体造像是男子手拿矩,女子手拿规。规矩都是数学工具,两者结合起来推测,伏羲是用数学方式创造易的,因此伏羲造易可能是中国从巫术文化发展到数术文化的开端。
关于伏羲造易,秦汉古籍中有两种不同的表述。大家熟知的是伏羲造八卦说。出于《易·系辞》:“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 ,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对于另外一种表述,了解的人和研究的人就太少了。《管子·轻重戊》:“戏(伏羲)作,造六以迎阴阳,作九九之数以合天道,而天下化之。……周人之王,循六,合阴阳,而天下化之。”
研究《管子》的学者多数将六爻先解作六法,然后解六法为八卦,最后结论为六爻就是八卦,伏羲造六爻,就是伏羲造八卦。少数学者如郭沫若先生,认为六爻是大(陆)之笔误,但他们也承认大(陆)就是八卦。最近出版的《管子》译著,因为简体字中没有爻字,就径直把六爻改为六法,注六法为八卦。
这样,我们就得出了一个大多数学者们都有认可的等式:
六爻=八卦=伏羲易。
显然,对于这个等式,需要证明六为什么等于八?
需要说明六爻是个什么东西?
按照这个等式,六爻应该是一个能够表示八卦的物。
以往的易学研究,都是把易看作是一本书,一种理,一种术,没有人把易看作是一个物,一个东西。
我经过十年的研究,终于弄清楚了六就是金字塔的模型,建立起了易是物的观念。我把这项研究成果,写了一部学术专著《走进伏羲——关于立体易的研究——寻找中国的金字塔》已经交给了中华书局,请他们支持出版。在这里,我就把这部书中研究方法和主要结论介绍给到会的专家学者,易学同仁,请大家指正。
研究中国易学的人都知道,中国易学的研究是从《周易》这部书成书之后才开始的。易学研究的第一个大成果,是《易传》十翼的出现。《易传》全面地阐述了易的意义和功能,已经说明了易是《周易》这部书记述的对象。
《周易》经文中只有两个易字,一曰“丧羊于易,”一曰“丧牛于易”。后人皆解作地名。
而《易传》中共有易字81个。其中两个是地名。
明显可以用《》表示为《周易》这部书的书名者,共29见 。作为书名的易字,其标志很清楚,一是有“易曰”,二是有“易之为书”。凡遇这样标志的“易”字,都可以确定为书名。其余50见,表示的义项有十种:
1.变化,更改;
2.难的对称,简单、容易;
3.险的对称,表平易,平安;
4.“简”之对称;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简的对称”义,常常被人忽略,往往与“简”的同义语相混淆,而看不出两者的意义区别。其实,《系辞》传中这种与坤简对举的“易”,表达的是乾的特性。也就是说乾的特性是“易”,而坤的特性是“简”。如果把乾的特性“易”也解释为“简单”“容易”的“易”,乾与坤岂不是没有区别了吗?
只有把简与易同坤与乾的特性挂起钩来,才能更深一步地认识什么是“易”,什么是“简”。乾易坤简,都不能解作“简单”或“容易”意思。这里的乾易,是指“自强不息”“生生不已”的创造义;而与乾易相对的坤简的简,与“书简”的“简”字同义,是指坤具有“厚德载物”的性质,坤的作用是顺从乾的强健之力而刻画下而形成的记录。
5.交换;
6.稳定;
7.刚直;
8.隐的对称,显;
9.不耕,休;
10.《易》书所记录的对象,或某一种特定的物。如:
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 (《系辞上》四章)
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系辞上》五章)
子曰:“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义之门。(《系辞上》七章)
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系辞上》九章)
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致神,其孰能与於此。(《系辞上》第十章)
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系辞上》第十一章)
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系辞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凶,所以断也。(《系辞上》第十一章)
乾坤,其易之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系辞上》第十三章)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系辞上》第十三章)
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系辞下》第三章)”
子曰:“乾坤其易之门邪?”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其称名也,杂而不越。於稽其类,其衰世之意邪?(《系辞下》第六章)
变动以利言,吉凶以情迁。是故,爱恶相攻而吉凶生;远近相取而悔吝生,情伪相感而利害生。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则凶;或害之,悔且吝。(《系辞下》第十二章)
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说卦传》第三章)。
这些名词的“易”字都是不能用书名来解释的。应该理解为“易书所记述的对象”。这一点至关重要。当今许多标点本的《周易》,逢名词“易”字就加书名号,是不正确的。
还有一些名词“易”,是介于易书与易物两者之间的。只好“见仁见智”了。
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象)也。(《系辞上》二章)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系辞上》四章)
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迩,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系辞上》六章)
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惟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惟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惟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系辞上》十一章)
子曰:“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系辞上》十一章)
是故,蓍之德,圆而神;封之德,方以知;六爻之义,易以贡。(《系辞上》十一章)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於阴阳而立卦,发挥於刚柔而生爻。和顺於道德,而理於义;穷理尽性,以至於命。(《说卦传》第一章)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说卦传》第二章)
这两类“易”字,说明“易”是先于《周易》这部书而存在的一种事物,“易”是《周易》这部书记录的对象。实际上,《系辞》的作者已经将“易”定义为,易是一个可以象征宇宙万物生生不息的一个物(模型)。可惜的是对于《易传》中这些关于易是对象物的解说,后世易学家们往往都忽略了。忽略的原因可能是因为《系辞传》中关于“神无方而易无体”的说法。
《系辞上》第四章:“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
这里说的易,当然是属于理的范畴,但不能因为此处言理,而把《易传》中的所有易字都当作理。
《易传》对于易的功能也有比较完整的表述:
“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迩,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系辞上》第六章)
“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义之门。(《系辞上》第六章)
“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致神,其孰能与於此。”(《系辞上》第十章)
“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惟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惟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惟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子曰:〓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谓也。”(《系辞上》第十章)
“子曰: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 ”(《系辞上》第十一章)
“是故,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义,易以贡。圣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吉凶与民同患。神以知来,知以藏往,其孰能与於此哉!古之聪明睿知神武而不杀者夫?”(《系辞上》第十一章)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系辞下》第二章)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神明而生蓍。”(《说卦》第一章)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说卦》第二章)
“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说卦》第三章)
我想特别强调《易传》中两段话。一是《系辞上》第十章说:“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后文明确交待,这是孔子所说。二是在《系辞上》第十一章,作者又介绍了一个易的三项功能说,主张三项功能说的也是孔圣人。《系辞》引孔子的话说:“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两段话都强调了易有制器的功能。后世许多学者不是对此忽略了,就是作了片面的解说。
《易传》之后,中国的易学研究出现了重义理与重象数的两个研究方向。义理派打着孔子“吾重德义”“不占而已”的旗号;象数易则强调卦象的比附作用,以《说卦》文字说明的八卦与方位与时节相配的八卦图(即宋人称为后天文王八卦图)等图式应用于天文、地理、人事、医疗等各个领域。但不论此时的义理派还是象数派,都相信“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之说,对伏羲与周文王之易都未作分别。
宋代初,由麻衣道者、陈抟直至他们的四至五代弟子邵雍等人提出了将伏羲易与周文王易分为两段的问题,建立了先天易学与后天易学的两阶段说。
邵雍画出的先天八卦、先天六十四卦等图式被称为伏羲时代易学的代表,开始了伏羲易的研究。然而,一千多年过去了,迄今为止尚无一个人能够证明,邵雍的先天易是伏羲的易的问题。
二十世纪末,中国易学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这就是立体易的研究。
云南罗翊重先生,河南顾明先生,张云鹏先生,湖南欧阳红先生,四川周发贤先生,广西张之敏先生,河北丛瑾滋先生以及商桂先生等对于立体易都有重要的著述。丘亮辉先生、徐道一先生、郭俊义先生、张志春先生等,对立体易的研究也给予了关注。
立体易研究起源于三维立体座标上的八卦分布问题的研究。所谓三维立体座标上的八卦分布问题,就是交于一个点的三条互相垂直的×YZ轴线形成的八个域,与易八卦相对应,恰当地说明了《系辞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易卦结构规则。八卦中的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四组中的两对卦恰好处在通过中心的对冲位置上,完满地注释了《说卦》“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这段记述。
这个研究的前景如何?有什么实际的功能?学者们正在研究。
我在立体易的研究上做了两项工作:
(一)对于立体易模型的易学性质,我找到了两点:
1.立体易模型证明,易的两仪分布有三种形式:以上爻阴阳定,乾、巽、艮、离为阳仪,坤、震、兑、坎为阴仪;以中爻阴阳定,乾、巽、坎、兑为阳仪,坤、震、离、艮为阴仪;以下爻阴阳定,乾、兑、震、离为阳仪,坤、艮、巽、坎为阴仪。三式同体。北宋邵雍等给出的先天八卦的两仪分配法只居其一。
2.八卦的卦序排列可有8!〖KG-×2〗=40320种,只要你有耐心去画,这40320种八卦的排列都能在立体易模型上画出。在立体易模型上体现出来的40320种卦序分两类三种形态:
(1)表层卦序,不需通过立体易的中心点联结的八卦卦序;表层卦序又可分为两种。以正方体模型为例:一种是只通过棱线而不通过面的卦序,一种是有通过面的卦序。
(2)深层卦序,八卦序列中有一处以上是通过立体易中心点联结的卦序。邵雍的先天八卦,文王的后天卦都是深层卦序。
(二)本书着力证明了今人研究出来的三维立体易模型,在中国历史上是早已存在了的。证据有以下六点:
1.北宋初陈抟《龙图序》中用文字表述的“龙图”是三维立体易模型的平面图;
2.在北宋前的堪舆学中的三般大卦(天父卦、地母卦、壶中鬼卦)运用了三维立体易模型的表层卦序;
3.西汉京房八宫卦的宫内卦序排列运用了立体易模型的表层卦序;
4.五千年前的含山玉版是又一种立体易模型的平面图,它的名字应叫“龟藏”;
5.五千年前的绘有几何图线的六孔八分陶球就是一种立体易的模型,它的名字应叫“天球”,或叫“元苞”。元苞的平面展开式就是“连山”;
6.《管子》记载的“伏羲作造六”中的“六”就是表现易立体模型的实物——人造的台。这种人造的台。就是中国古代的金字塔,因为伏羲造六的时代大体与埃及建造金字塔的时代相当。
我的研究:
一,找到今人发现的立体易模型,在古代就已经有了它的平面图;
二,找到了古人已经运用了今人发现的立体易模型上的表层卦序与两仪分类;
三,从考古出土的文物中找到了表达立体易的实物和立体易的平面图式。因此我肯定,伏羲造的易,造的六,就是与埃及、玛雅的金字塔是同一类的物。
据此我认为,在《周易》之前,中国易学经历了从立体易模型到平面易图式,再到数字卦画,最后形成文字记载的易书的演变过程。这与古书记载的连山、归藏、周易三易递变说恰巧相合(我认为本来作为书的《连山》记载的应是立体易,《归藏》记载的应是易的平面图式,《周易》记载的应是数字卦易)。
据此,我猜想,伏羲时代的台建筑与埃及的金字塔、中美洲的玛雅金字塔可能同出一源,都是参照易的立体模型建造的。
这样我就从伏羲易与金字塔的关系上认定伏羲是世界文化的共祖。
当然了,中国也不一定非有金字塔不可。中国伏羲时代创建的易文化足以与埃及的、玛雅的金字塔文化相媲美。
下面再补充说明三点:
第一,三大陆地都有发音与“伏羲”的“羲”字相同的人。北美洲有墨西哥人,中亚以色列的圣人叫摩西,而中国的圣人叫伏羲。
第二,我从英国人约翰·史蒂芬(John StrPhen)在《全能者的天机》一书中看到了墨西哥犹克敦的伦克铭文殿金字塔的一条重要的信息,书中写道:
1948年,墨西哥人类学院教授阿尔伯特·茹之开始了对这座金字塔为期三年的发掘工作。中美洲的金字塔被作为小庙宇的基脚,庙宇建在塔的顶端。出人意外的是铭文殿的下面有一座坟。在金字塔底部,茹之教授发现一个石棺,里成盛着一具男人的骷髅,头上戴着一个绿玉面具,还有许多珠宝。……他一只手拿着一个小正方体,另一只手拿着一只球体。
我特别注意到他两只手拿着的,正是我们在本书中论述的两个立体易模型。
第三,在我国确实存在金字塔。其典型代表就是集安的将军坟。道教祭祀中的坛是小型化的金字塔。许多古代陵墓、台都是金字塔。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 上一篇:伏羲文化—太昊伏羲神话
- 下一篇:伏羲文化—伏羲的历史地位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