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晋州龙鼓
【以稿换稿】 作者:佚名 发布:2015年04月15日 阅读: 次 【繁体中文】【小 中 大】
“龙鼓”流传于石家庄市晋州一带农村。据史书记载,在元朝时期称之为“讶鼓”。演员表演时将鼓挎在腰部吊在双腿中间,所以又被称为“挎鼓”。表演者多为武士装扮,以显示英武彪悍、富有阳刚之气。
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时逢2000年龙年千禧,编创人员对此鼓进一步加以革新,反映出晋州人民的勤劳勇敢、团结向上的精神面貌,因此更名为“龙鼓”,每逢欢度佳节、喜庆丰收时进行表演。
“龙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创作:1、服饰改革。过去击鼓多扮为武士,如今扮舞者多为少儿,因此制作使用了既适合少儿情绪又突出少儿特点的服饰。2、道具、系鼓方法及位置改革。从前习惯于系鼓腰间吊于膝下表演,能击不能动,舞不起来,现将鼓面改为32厘米,紧紧系在腰间,跳转自如。3、鼓谱改革。根据“龙鼓舞”创意和少儿情感发挥的需要,丰富画面和舞蹈结构,在原来“鼓谱”的基础上加以革新,创作出“聚将点”、“开场点”、“乱草忙点”、“紧钓鱼点”等曲牌。
【来源:网络整理】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