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墨精要>>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燕赵文化

燕赵文化

民间艺术—惩恶扬善“傩戏傩舞”

以稿换稿】  作者:佚名   发布:2015年04月15日   阅读: 次  【繁体中文】【   

亲历过傩戏表演的人是会过目不忘的。我回家的时候,在故乡看到了与傩文化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打蘸”表演。有人扮成阎王,有人扮成小鬼,开始了对恶鬼恶人的审判。行刑极其的残酷,上刀山下火海,碾肉碾,过油锅……老人说,这是为了惩恶扬善。

但是要说最为典型的傩戏表演,应该首推武安市固义村,因为傩戏在这里已流传了几百年。它以“捉黄鬼”为主,配合演出的还有队戏(包括脸戏即面具戏)、赛戏、花车、旱船、高跷、竹马、霸王鞭、龙舞、武术等民间艺术节目,参演者达600人。武安傩戏演出主要是祈盼新的一年风调雨顺,灾害不生,五谷丰登,世道安宁。主要节目是“捉黄鬼”,是一个劝诫人尊老爱幼、弃恶扬善的节目。

武安固义村的老人———丁德玉先生,他凭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意识到“傩戏”是一项传统文化遗产,不能失传。于是他便和村里丁石泉、李起来、李增旺、李正年等人计划恢复和传承“捉黄鬼”的演出。为恢复本村传统傩戏完整表演过程,丁德玉费尽了心思,制作面具,筹借戏装,排练剧目,终于获得了世界的认可。

1995年元宵节,30多位国内外专家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北京办事处项目专员,到固义村观看傩戏演出。专家们指出,固义村的演出是典型的北方傩戏,具有黄河流域傩文化的鲜明特色,有很重要的保护和研究价值,很有必要采取近期和长期保护措施,并希望召开一次国际性学术研讨和观摩会议。1998年农历正月十五,“武安傩戏国际学术研讨观摩会”在武安举行。

傩舞是古代祭祀仪式中的一种舞蹈,傩戏是在傩舞的基础之上发展形成的戏剧形式,“傩祭”源于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到商代形成了一种固定的用以驱鬼逐疫的祭祀仪式。周代叫做“傩”。傩舞的发展对中国的地方戏曲有影响,在某些地区,傩舞本身已发展成傩戏。傩戏表演的主要特点是角色都戴木制假面,傩舞和傩戏生动、具体地反映了中国表演艺术由歌舞向戏剧形式发展进程中各个阶段的不同面貌。

傩舞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名称:“鬼物”,“跳傩”,“傩戏”等。其特征是:一般都戴木制假面,扮做鬼神歌舞,表现神的身世事迹。从中国有文字记载开始,就有关于“大傩”的记录,在殷墟甲骨文卜辞中有此记载。

【来源:网络整理】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