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永传说:董永后传
【繁体中文】 作者:孙恒丰 发布:2013年04月16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太行南麓,沁河北岸,河南省武陟县城西三十里有一个四、五千口人的大集镇叫小董,说起这个地名,还有点来历哩,它与董永一生中的最后日子息息相关。
据说,董永的妻子张七姐被逼离开家后,孤伶伶留下老实巴脚的董永抱着无娘的儿子熬日子。董永既当爹,又当娘,白天背着儿子沿门乞讨,让儿子穿百家衣,吃千家奶。夜晚搂着儿子抓屎刮尿,暖湿就干,好容易才算把儿子拉扯离了脚手。当时天下大旱,兵荒马乱,董永父子俩为了糊口,就到处流浪,最后又回到了沁河北岸这块满眼芦花的僻静地方。
董永可怜儿子从小就失去了娘亲,就对儿子倍加疼爱,百依百顺,娇生惯养。儿子叫董永学狗叫,董永就学狗叫。儿子叫董永当马骑,董永就赶紧趴在地上给儿子当马骑。有道是“娇子如杀子”。董永的儿子个头长得倒虎势,却从小就养成了一个怪脾气,处处事事和董永吃别劲。董永叫往东,儿子偏往西。董永叫打狗,儿子偏撵鸡,闹得董永整天干生气没办法。出于无奈,只好允许儿子分开住。从此以后,董永住在沁河滩的芦花荡里,每天日出而做,日落而息,干起了祖传绝技绑扎芦花扫帚。人们习惯上把董永住的芦花荡叫大董。
董永的儿子住在沁河滩北面的集镇上,每天到大董一趟,去送饮食,回带扫帚,在集镇上专靠卖芦花扫帚挣饭吃。董永绑扎的芦花扫帚结实耐用,样式漂亮,轻巧好使,价钱便宜,还有个特别的好处,就是谁用它一扫地,屋子里的空气就格外新鲜、清香,使人心旷神怡,身体健康。因此这种芦花扫帚的 名气越来越大,盛誉也越传越远。方圆几百里的人家都喜欢用董永绑扎的芦花扫帚,都争先恐后地拥到这个集镇上,找董永的儿子购买。购买者你争我抢,千嘴万舌,“小董,小董,小董”地喊个不停,时间长了,人们倒把这个集镇的本来名字忘掉了,自然而然地把集镇的名称叫成了小董。
日月如梭催人老,年迈的董永在临死前思绪万千,很想让儿子把自己埋葬在大董的高丘上。但又想起儿子的怪脾气,生怕这一次他又打别筋,于是就故意说起了反话:“儿啊,你把老父埋葬在小董的低洼处吧”董永心想这么一说,儿子肯定会一如既往地对着干,那么自己的最终愿望就会顺利地实现了。于是董永话一说完就放心地往阴曹地府报名去了。
没想到小董一见父亲魂归西天,不觉放声大哭,心里十分悲痛。回想起父亲对自己的养育之恩,对自己过去老和父亲闹别扭、对着干的荒唐行为懊悔不已。小董下了决心:“我长这么大对父亲的话还从来没照办过一回,这是父亲的最后一次嘱咐,我说什么也得照着办。于是就严格遵照父亲的遗训,把董永埋葬到了小董与大董之间的最低洼处了。”
这块洼地有四十亩大,平时除了董永的坟墓,到处都是水,一到雨季,那水就更深了。说来也怪,董永墓总随着水来涨落,水涨墓也涨,水落墓也落,总高出水面一丈多,谁见了谁都感到很惊奇,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一边看一边议论起“娇子如杀子”的沉痛教训,深深为董永的教子无方而感到惋惜。
镇上的人们每当拿起珍藏的芦花扫帚,就回想起了董永生前的种种好处,一人倡议,万众响应,纷纷捐钱合资整修了董永墓,并立了一块挺大挺大的石碑,上面篆书:“汉孝子董永之墓”,以志永久的纪念。
口述人:孙恒丰,男,84岁,武陟小董木匠
【来源:作者原创】
- 上一篇:董永传说:七仙女的传说
- 下一篇:董永传说:董永童年的故事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