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永传说:董永童年的故事
【繁体中文】 作者:佚名 发布:2013年04月16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听老人们传说,董永不是凡人,属龙的,是条水中龙,“永”字的下半个就是个“水”字,他注定生于水,葬于水,一辈子也离不开水。他是沁河发大水时在木筏上出生的,死后埋葬在沁河北堤外的荷花池深水中,一辈子都在沁河边上过日子。
董永一生下来就与众不同,格外伶俐聪明。他“迎生”(刚满周岁)会走,迎生就会喊“大大”(爹)、“美美”(怀县土话,指妈妈、乳房)。他及早会走归功于“坐婆儿”。
说起“坐婆儿”,你也许会联想到一个老婆婆整天坐着看护婴儿。你的联想是不错的,但“坐婆儿”是物而不是人,它的产生还真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哩。董永出生后,他的父亲董秀忙于打铁,不得空闲。他的母亲刘水妞也得帮忙拉风匣(风箱的土话),很少有时间怀抱娇儿,有一次看见儿子哭得可怜,她感慨地说:“寻婆家,找婆家,要是有个婆母帮忙看护孩子,该有多好呀!”董秀听了,默默无语,他无法将早已故去的母亲从阎王爷那里叫回来,只好另想办法。董秀有了心事,每天打完铁后,不顾一身劳累,天天晚上跑到一家木匠铺里去串门,深更半夜不回来,弄得刘水妞对他一肚子不满。终于有一天晚上,董秀兴冲冲地搬回家来一样东西让刘水妞试试,刘水妞抱来董永一试,马上就眉开眼笑。小董永在其中坐坐、站站,自在逍遥,咯咯直笑,比被老婆婆抱在怀中还要舒服、高兴。刘水妞笑着问董秀:“孩他大,这东西叫个啥?”董秀想了想回答说:“我给你寻不来活婆儿,就给你请了个坐婆儿,就叫坐婆儿吧!”
董秀设计发明的“坐婆儿”确实灵巧,它外形长1尺8寸,含“要发”之意,宽、高皆为1尺2寸,寓意年年有余,后靠背再高9寸,寓意天长地久,前两桩再高3寸3分,对应三才三星。内有7寸见方、深度6寸的空厢可坐婴儿,含义又巧又顺,婴儿屁股下有4寸大圆洞、4寸长尿道,寓意屙金尿银,四季发财、四季长流。婴儿四、五个月大,便可放入其中,可坐可站,可避屎尿,面前板儿上设有各种玩具可供玩耍,坐婆儿下装四轮,可停可动,婴儿可推动它助其行走,小董永就是因为推坐婆儿才学会及早走路的。
本来各地育儿都用摇篮、摇床或背篼等物,小董永的父亲董秀发明了坐婆儿以后,因其方便实用,很快盛行于怀县,后来又从怀县流传到了很多地方。
小董永天生聪明,两岁多就会说“拐弯儿话”,有个大人逗他:“老董秀吃俺干草给俺拉磨!”一般的小孩子都会反驳说:“给俺拉磨!给俺拉磨!”会引起逗人者哈哈大笑。但小董永的回答却让逗人者笑不出来,他会撅着小嘴喊:“你给俺拉磨!你给俺拉磨!”
小董永三岁多就跟着大孩子们学会了很多古话(即古老的儿歌)。“小小子,坐门墩儿,哭着喊着要媳妇儿”。“内内哪(读音nei nei na,唢呐的声音),内内哪,娶个媳妇没鸡娃”。“小男孩,坐窗台儿。跌下拾个钱,赶紧娶个花老婆儿。不到三年引(生)俩孩儿,一儿叫筐,一儿唤篮。一儿卖花红(花红:一种水果,即红沙果,苹果的砧木。)一儿卖桃儿,你看挣钱不挣钱”。这是他的人生启蒙课,是他的性别认定,是他长大后婚姻家庭生活的奠基石。
每当小董永唱起儿歌的时候,他的爹娘就会笑着在旁有节奏地拍着手伴奏应和。但也有例外的时候,当小董永唱道:“板凳板凳摞摞,摞出大哥。 大哥买菜,买出奶奶。奶奶烧香,烧出姑娘。姑娘磕头,磕出孙猴。孙猴捣碓,捣出他姨。他姨纳底儿,纳出小妞儿。小妞儿点灯,点她奶奶黑眼睛。”这是小董永的人际关系启蒙课,是他进入社会生活的铺路石。但他的父亲听到儿子说到“奶奶”的字眼,就会想起早死的亲娘,脸上总会堆满庄重的怀念。当小董永唱道:“拉大锯,扯大锯,外婆门前唱大戏,狗也去,猫也去,就是不叫小孩去。不叫去,也要去,抹净鼻涕跑着去。”这是诱导小孩子多长心眼,培养个性,想方设法达到目标的人生课程,但他的母亲听到“外婆”的称呼,就会想起在大洪水中丧生的亲娘,眼泪就会不由自主地流下来。
小董永到了四岁上,就会看大人的脸色了,他总会唱出使爹娘格外高兴的儿歌——
“好大大,打犁铧,打个犁铧种庄稼,
谷满圈,把家发,大大见了笑哈哈。”
“小板凳,真听话,和我一起看好家,
‘美美’种地多辛苦,我搀‘美美’快坐下。”
他的爹娘听了总会乐得抿不住嘴直笑。
小董永还会边唱儿歌边表演:“碓臼碓臼捣捣,笤帚笤帚扫扫,簸箕簸箕扇扇,鸡儿鸡儿端端(啄的意思),小老汉来撵鸡,勿吃,勿吃。”小董永很有表演天才,一会儿装老婆子,一会儿学鸡叨米,一会儿又扮小老汉,弯着腰张开胳膊小跑着撵鸡,装啥象啥,逗他父亲笑得直不起腰来,逗她母亲笑得尿了一裤。
他的母亲教会了董永这样一首儿歌——
灰麻悦鹊(喜鹊)尾巴长, 娶了媳妇忘了娘。
媳妇好象母老虎,儿子就象白眼狼。
小两口儿吃捞饭,光叫爹娘喝稀汤。
小两口儿穿绸缎,爹娘身穿破衣裳。
想给儿子说句话,媳妇把脸一黑丧。
灰麻悦鹊尾巴长,娶了媳妇不忘娘。
媳妇就象亲闺女,儿子也是孝顺郎。
有好吃的先敬老,恭恭敬敬端桌上。
有好穿的先尽老,体体面面人赞扬。
房檐滴水点点照,要为儿孙做榜样。
这首儿歌在董永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孝”的种子。
小董永就是这样在儿歌的启蒙下完成了步入人生的传统教育。
小董永到了五岁头上,就学会了做饭。农忙时爹娘都要下田,走前锅里放上水,下些“麦仁”(大麦、小麦去皮后的仁),小董永会烧锅,灶下不灭火,不断续柴,小火一直炖,到大人们下田回来,锅内的“麦仁”被炖得烂烂的、透透的,爹娘渴了先喝汤,饿了再吃稠,直夸小董永有“成色”。吃过后,小董永心疼爹娘干活累,就扎上小围腰,踩着小板凳去刷锅洗碗,谁见了谁都说小董永有“材料”。
小董永五岁上就开始帮助爹娘干活了,他会叫自家的黄牛低下头来让自己爬上去,骑在牛背上去放牛。他有时会唱起儿歌:“大黄牛,双角翘,寻媳妇,到处跑。媳妇穿着大红袄,强抿嘴儿坐花轿。出东门,放仨炮,你看热闹不热闹。”他有时会悠扬地吹响口中的柳笛儿(柳皮哨),大声地吆喝牛儿,赶到沁河滩里去吃草。放牛回家,他也不肯闲着,经常帮爹爹拉风匣。他一边拉一边唱:“腾腾沓,腾腾沓,(打铁的声音),小董永,拉风匣。打镰刀,打犁铧,多挣银钱发了家。”唱得爹爹哈哈大笑,把铁锤抡得越来越有劲。爹爹去北山用独轮小木车推炭,小董永总要跟着母亲带着拉车绳跑到离村北十来里的运粮河桥头去接车。有一次在桥中间,母亲正待拴拉绳,父亲松了劲,没有配合好,小推车从桥上翻到了河水中,水流很急,霎时间一大麻包炭被大水冲涮走了少半包。赶紧捞出来后,惹得父母亲心疼得瞪起了眼,互相埋怨。小董永一看势头不对,就赶紧唱了起来:“冲又冲,涮又涮,冲走煤,光剩炭。不用筛,不用选,风匣见了好喜欢。”直唱得父母亲露出了笑容,一家三口人高高兴兴地把炭运回了家中。小董永从小就这么孝顺父母,成了父母亲的“开心果”,无论多苦多累,多穷多难,一家人生活得是那么幸福,那么开心。
小董永六岁头上,就失去了亲娘,娘是被村中大恶霸倪大格逼得上吊自尽的。一夜之间,小董永仿佛长成了大人,更加懂事了,脸上没有了往日的欢乐,嘴里没有了以前的幽默,胸中装满了心事,性格变成了深沉,和父亲相依为命,开始过起了沉闷的生活。
小董永七岁上,看到别人家的孩子背着书篓,蹦蹦跳跳地上学去,很是“眼气”,他是多么渴望能够读书啊!但家里贫穷,又没有母亲打理,他怕父亲受难为,几次想说又几次把话咽到了肚子里。他给别人家放牛,一有机会就跑到书馆墙外去偷听。一天下午,他在窗户外面听得入了迷,情不自禁地随着屋内的学生们大声念了起来,先生发觉屋外有人高声念字,当是顽皮的孩子在捣乱,于是怒气冲冲揪住小董永的耳朵把他掂到了屋里。当先生听了小董永的哭诉后,心里十分感动,随即对董永进行了测问,发现董永天资聪慧,一学就会,一讲就懂,在外偷听学的比在屋里正经学习的成绩还要优秀,认为是值得调教的栋梁之才。先生也是苦出身,是个穷秀才,对董永非常同情,当下同意让小董永可以随时到屋里正正经经听课,不收学费。小董永感激得跪在地上磕起了头,拜了老师。就这样,小董永利用放牛的空隙时间断断续续地学起 了文化,后来成了个识字人。
董永就是这样度过了他的苦难童年。
【来源:作者原创】
- 上一篇:董永传说:董永后传
- 下一篇:董永传说:董永的传说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