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文化艺术>> 文学文艺

文学文艺

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中提到的历史人物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韩佗胄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12世纪最后几年,韩佗胄为南宋权臣,再企图推翻和局。他的父亲与皇帝赵构为姻兄弟,韩本人又娶皇后侄女为妻,当太皇太后秉政时,韩势倾内外,有权废立天子。他既为宰相又掌枢密院事,更领有太师头衔,自是能单独决定和战。只是他在南宋朝中极不孚人望,在私生活方面也有骄奢之名。所以他在公元1206年定计北伐却出师不利时,很少人同情他。况且这1206年又是多难之秋,更北的蒙古,铁木真在此时自称“成吉思汗”,在蒙古语内,这已相当于中国之天子,他的千秋功业正待展开,此是后话。刻下则金人在战场得势,胆敢向南宋要求韩佗胄之头颅,却也真能如愿以偿(由一个礼部侍郎谋杀太师,事成之后才由朝廷公布其罪状,剖棺割尸将头颅送金)。不过事虽如此,也有作史者为韩抱不平,谓攻击他的罪名太多虚构,况且他的贤愚不肖也改变不了一个事实:即韩佗胄为了一项宗旨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总之,这次和议成功,宋之岁币又增至60万,宋主也在文书中自称“侄皇帝”而称金主为“叔皇帝”。
    史弥远(?~1233)
    中国南宋权臣。字同叔。明州鄞县(今属浙江)人。淳熙十四年(1187)进士及第。开禧三年(1207)杀韩侂胄,函其首送金请和,升任右丞相兼枢密使,独相宋宁宗17年。嘉定十四年(1221),皇弟沂王之子贵和立为皇子,改名竑。竑不满史弥远权势熏灼,史弥远即谋废立。从越州求得宗室子赵与莒,赐名贵诚,立为沂王,亟力扶植。十七年八月,宋宁宗死,弥远矫诏拥立贵诚,改名昀,是为理宗;封皇子竑为济王,出居湖州。宝庆元年(1225)正月,史弥远派人逼竑自缢,诡称病死。自此又独相宋理宗赵昀9年。史弥远两朝擅权26年,权倾内外。史弥远等人对金一贯采取屈服妥协的政策,对南宋人民则疯狂掠夺。他招权纳贿,货赂公行。他还大量印造新会子(南宋的一种纸币),不再以金、银、铜钱兑换,而只以新会子兑换旧会子,并且把旧会子折价一半,以致民不聊生。史弥远一直得到宋宁宗、理宗的信用,封官加爵不已,绍定六年(1233)病死。
    丁大全
    字子万,宋镇江(今属江苏)人。他人长得极其出众,不过可不是漂亮,一张蓝色的脸配上冷冰冰的五官,令人一眼望去,不寒而栗。当然也有不怕这模样的。来理宗嘉熙二年(公元1238年),他中了进士,被调任萧山尉。去拜谒师间,安抚使史严之见丁大全长得“出类拔萃”,不类凡人,以为日后必有大用,于是等众宾客告退后独留了大全一个人攀谈,而且款待甚为周到。
    丁大全出身低微,他的妻子更是成里女婢。这样的出身,使他养成了一种见人总摆出一副想讨好的谦卑态度,不过他的心里更有一种“远大而宏伟”的打算。他极力讨好当时倍受宠信的理宗内待卢允升、董宋臣,果然“功夫不负苦心人”,不久他由萧山尉升职为大理司直、添差通判到饶州。入为太府寺簿,调尚书禁监所检阅江州分司,复兼枢密院编修官。拜右正言兼侍讲,旋即改为右司谏,拜殿中侍御史。
    这一来,丁大全终于“扬眉吐气”了,他的谦卑,他的和顺都一扫而空了,蓝脸阴得总象马上就要下雨。他为了进一步荣登要职,开始施展诡计排挤诬陷朝中的大臣。他的目光首先对准了董槐。董槐是嘉定年间的进士,嘉熙年间曾提点湖北荆狱、知江州、潭州,平息常德兵变,救济南来江北的流民,成绩十分显著。淳佑年间,任沿江制置使、知建康府,整肃军纪、加强训练。淳佑六年(公元1246年),任权广西转运判官兼提点刑狱,协和西南少数民族,与交趾建立友好贸易关系。
    宝佑三年(公元1255年)。任右丞相兼枢密使,以整顿纲纪为急务,这样一来便得罪了许多人,更引来无数妒忌和猜疑。丁大全知道自己入朝以来,并无半点可以在人前夸耀的政绩,想凭劳而苦干压董槐一头比登天还难,想推倒董槐只能暗地下手。他先上疏弹劾董槐功高震主,特权谋私,图谋不轨。奏章呈上去,他急不可待地盼理宗立刻下旨罢董槐的相位,等到半夜不见动静,丁大全没了耐性,竟穿戴整齐调隅兵百余人,持刀露刃地包围了董槐的府第。
    以台牒驱迫董槐出来,董槐并无思想准备,听丁大全声嘶力竭地叫唤,就出来了。众隅兵一拥而上,围住董槐,丁大全假传圣旨.命董槐随去大理寺,想借此恐吓董槐。一行人出了北关,丁大全又命人弃了董槐,高呼几声散了。董槐缓步走进接待室,过了好久罢相之旨才传下来。从此了大全更加国空一切,倨傲非常。
    弹劾董槐之后,丁大全又进升为右谏议大夫、端明股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封丹阳郡侯,进同知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宝佑六年(公元1256年),拜参知政事,同年四月,拜右丞相兼枢密使,进封公。丁大全任用袁玠作九江制置使。袁玠这个人贪婪而且苛刻,他主管向当地渔湖土豪收纳税银,因丁大全督促得十分急迫,他就拘捕了一些渔湖上豪残酷催逼,结果惹怒了众人,这些渔人竟背弃大宋,把所有的渔舟都用来援助北来入侵的敌兵,给朝廷带来极大的威胁。
    太学生陈宗、刘黻、黄铺、曾唯、陈宜中、林则祖等六人优阀上书要求,罢免了大全。当时的台臣翁应弼、吴衍都是丁大全的鹰犬,他们钳制太学,颠倒黑白,最后竟贬逐了陈宗等六人。当时宫外丁大全与马天骥专恣用事,壅蔽上听;宫内阁贵妃信得宠爱,理宗无心理会朝政。朝野上下岌岌可危,有人在朝门上题写了“阎马丁当,国势将亡”八个字。无奈朝廷上有许多人都是丁大全的党羽,他们官官相护,丁大全毫不为此担惊受怕。
    开庆六年(公元1259年),蒙古军队攻打鄂州(今湖北武昌),中外震动,边关报急的文书传到朝廷,丁大全隐而不报,以致战事日益转向不利,蒙元帅兀良哈得由云南入交址,从邕州攻广西破湖南。丁大全才上报理宗,理宗如梦初醒,不知所措。中书舍人洪芹上疏:“丁大全人如含沙射影之鬼蜮,行如穿箭之道,引用凶恶,陷害忠良,遏塞言路,扰乱朝纲。臣乞陛下将其罢官远放,以伸张大宋王法,谢天下黎民。”侍御史沈炎、右正言曹永年相继上疏罢免了大全。监察御史朱貔孙也进言:“丁大全奸诈阴险,狠毒贪残,假借陛下的声威钳天下百姓之口,依仗陛下所赐的爵禄笼天下财路干一己之身。”
    监察御史饶虎臣也指出了丁大全的四大罪状:绝言路、坏人才、竭民力、误边防。理宗大怒,罢免了丁大全,命其以观文殿大学士知镇江府。即而再削其官。景定元年(公元1260年),理宗下诏任他为中奉大夫。大臣们一致建议再将他贬到边远之地,诏送南康军居住。次年,监察御史刘应龙请皇帝再向远发配丁大全,于是理宗又追削两官,移至贵州四练使。丁大全贼心不死,与贵州州守淤翁明在酒桌上商议暗造弓矢,通谋蛮夷以图不轨,被朱禩孙告到朝廷,再移置新州。太常少卿兼权直告人院刘震孙又上疏请求把丁大全发配到海岛。令将官毕迁“护送”丁大全到海岛,舟过藤州,挤之于水而亡。
    丁大全这个人不仅专权自恣而且贪财好色。当年,他任淮西知州时,淮西总领郑羽富甲吴门,丁大全见财起异,欲结交郑羽,郑羽深知丁大全为人,婉言相拒,丁大全恼羞成怒,竟令台臣卓梦卿弹劾郑羽,然后抄其家,吞并了郑家的财产。还有一次,他请人为媒为他的儿子丁寿翁求一当地颇有美名的姑娘为妻,女家应诺。后来,丁大全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见到那位姑娘体若惊鸿,美若西子,竟惊得魂飘魄散,于是决定自己要娶她为妾,把儿子扔到了脑后边,一时为知者所耻笑。
    吕文焕
    公元1271年,忽必烈称帝,改国号为元,史称元世祖。乃借口南宋不执行和约,以大将刘整,阿术领兵侵宋,兵困樊城。
    公元1273年,樊城失守,同年二月,襄阳守将吕文焕,在坚守六年后,粮尽援绝的情况下,献城降元,襄阳失守,南宋长江以北的门户顿失,至此江北以无险可守。
    王坚
    则从来没有守过襄阳。蒙哥率兵进攻四川,死在合州(即现在的合川,在重庆北边)城下军中时,王坚正是四川合州的守将,官拜都统制兼合州知州。他是真正地抵抗蒙古军队的英雄。
    蒙哥汗的死因
    蒙哥汗八年,即1258年,蒙哥、其弟忽必烈和大将兀良合台分三路大举进攻南宋。1259年他亲自率领军队出征,在攻打合州时(今四川合川市)受伤,于农历七月二十七日因瘟疫死于合川东钓鱼山上。金庸小说指蒙哥在指挥大军围攻襄阳时被杨过用弹指神通以长矛所杀,纯属小说家杜撰。但根据金庸在《神雕侠侣》故事的后记所写,的确有野史记载蒙哥乃是在合州“被飞石所杀”,使蒙哥的死添上一点神秘色彩。
    蒙哥虽然并未亲自统一中国,但是他发动的征服战争为元帝国的建立的贡献是十分大的。
    丘处机(1148~1227)
    金代登州栖霞(山东)人,字通密,登州栖霞人,号长春子,後赠号长春真人。年十九出家宁海昆仑山(今牟平东面)。师王重阳,和其他师兄弟合称「全真七子」他们是:丹阳子马钰、长真子谭处瑞、长生子刘处玄、长春子丘处机、玉阳子王处一、广宁子郝大通、清静散人孙不二(马钰之妻)。全真七子随王重阳一起创立道教全真派,丘处机在王重阳去世後入磻溪穴居,历时六年,行携簑笠,人称「簑笠先生」。後又赴饶州龙门山(今宝鸡市)隐居潜修七年,成为全真龙门派创始人。
    金大定二十八年(1188)金世宗召丘处机至燕京(今北京),问以至道,并主持万春节醮事,明昌元年(1190)金章宗以「惑众乱民」为由,下诏禁罢全真等教,丘处机即归山东栖霞。泰和七年(1207),章宗元妃赠给《大金玄都宝藏》一部。八年(1208)章宗赐所居观额曰「太虚」、「泰和」。贞佑二年(1214)请命招安山东义军杨安儿,深受朝廷器重。兴定三年(1219)居莱州(今山东掖县)昊天观南宋及金朝先後遣使刘仲录往迎。
    丘处机於元兴定四年(1220)偕“秘书工作”×十八人从莱州出发,行程万里,历时二年,到达西域大雪山(今阿富汗境内)见成吉思汗(元太祖),并劝元太祖戒杀。太祖赐号「神仙」、「太宗师」,“秘书工作”×李志常作《长春真人西游记》记述经历颇长。
    丘处机秉承全真遗教,主张三教平等相通互融,主张修道教应出家,断绝一切尘缘。主张清心寡欲即为成仙之本根。著述有《大丹直指》书中述九种炼丹方法,主张人体中先後天气可以相交作用结成大丹的原理,著有《鸣道集》、《摄生消息论》、《磻溪集》等书。
    元太祖十九年(1224)返归燕京,元太祖赐以虎符,玺书,命其掌管天下道教,诏免道院及道众一切赋税差役,於是道侣云集。玄教日兴,遂在南京设立八教会并宫观设坛作醮,从而大昌全真教。元太祖二十二年(1227)赐丘处机金虎牌主领道教,七月卒於北京白云观。
    尹志平(1169~1251)
    为元初著名全真道士。字太和,祖籍河北沧州,宋时徙居莱州(今山东掖县)。生于金大定九年(1169)。幼颖悟,读书日记千余言。年十四遇马钰,遽欲弃家入道,父不允,遂伺机潜往。后被追还,锁闭静室。无何,复遁去。逃之再三,父始从之。初住昌邑(今属山东)之西庵。金明昌二年(1191),参邱处机于栖霞(今属山东),遂执弟子礼。久之,尽得邱之“玄妙”。此后,又问《易》于郝大通,受箓法于王处一。于是道名四播,远近尊礼,参道者不绝。继住潍州(今山东潍坊市)之玉清观,主盟齐东者二十年。元太祖十四年(1219),成吉思汗自乃蛮派使臣刘仲禄征召邱处机,闻志平为处机之上足,乃假道潍州,偕同志平去莱州昊天观见处机。对于邱处机之绝金、宋就元聘,起了赞画的作用。第二年,随邱处机北上燕京,西觐成吉思汗于大雪山,为处机十八随行弟子之冠。元太祖十九年,随处机返燕京,居长春宫。当是时,全真道声名远播,四方尊礼者云合。志平曰:“我无功德,敢与享此供奉乎!”
    乃退居德兴(府治今河北涿鹿)之龙阳观,寻隐烟霞观。邱处机卒时遗命志平嗣教(或云遗命宋道安嗣教。待处机丧事终,宋以年老请志平代),是为全真道第六代掌教宗师。
    尹志平掌教后,元统治者之支持如故。全真道的鼎盛局面得以继续发展。太宗四年(1232),窝阔台南征还燕京,志平迎见于顺天,帝令皇后代祀香于长春宫。太宗六年,皇后遣使劳问,赐道经一藏。太宗七年春,去沁州(今山西沁源)主黄箓醮事。九月,达平阳(今山西临汾),命宋德方率众编纂《大元玄都宝藏》,志平为之请旨并筹措经费。同年,为尊显其祖师,又去陕西兴复佑德、云台二观,太平、宗圣、太一、华清四宫,以翼祖庭。“时陕右甫定,遗民犹有保栅未下者,闻师至,相先归附,师为抚慰,皆按堵如故。”①太宗八年秋,奉旨试经云中,度千人为道士。返燕京途中,“道经太行,山间群盗罗拜受教,悉为良民。出井,历赵魏齐鲁,请命者皆谢遣,原野道路设香花,望尘迎拜者,日千万计,贡物山积”。②以上所记,难免有所夸大,但表明尹志平掌教时期,全真道的影响是很大的。姬志真《南昌观碑》云:“长春真人应召之后,大阐门庭,室中之席不虚,户外之屦常满。及嗣教清和真人(指尹志平——引者注)作大宗师,宠膺上命,簪裳接迹,宫观相望,虽遐方远裔,深山大泽,皆有其人。”③太宗十年春,尹志平年届七十,将教事付李志常,而归隐于大房山之清和宫。定宗三年(1249)春,特旨赐“清和演道玄德真人”号,又赐金冠法服。宪宗元年(1251)春逝世。中统二年(1261),诏赠“清和妙道广化真人”。至大三年(1310),加赠“清和妙道广化崇教大真人”。
    他平生所作咏怀、遣兴、唱和、劝戒等诗词歌颂甚多,结为《葆光集》三卷。其弟子段志坚编辑《清和真人北游语录》四卷,为其平时与弟子讲道之言论。其中多勉励弟子忍让谦恭、苦己利人、行善远恶、积行累功之语。告诫弟子于教门兴盛之际,尤须努力修行,不能安享其成而无所作为。他认为圣人设教,是为诱人为善,修道者唯有积行累功,克己济人,方能得道,勿以“小善为无多益而不为,见小恶为无甚伤而不去。”
    他勤于诲人,严于律己。一生不慕荣利,甘居淡泊,连当时人所共慕之掌教职位,亦持谦让态度。当邱处机居长春宫,四方请谒不绝之时,以“我无功德”,不敢享此供奉为辞,而退隐于僻处;当邱处机逝世,遗命其继任掌教时,则欲绝迹远遁,只因众人敦请,始勉从之;当掌教十一年后,又以年老为辞,请李志常代主教席,而隐居修炼。这在元代“二教”(指佛、道——引者注)设官如有司”,“道官出入,驺从甚都,前诃后殿,行人辟易,视都刺史、郡太守无辨”④之时,尤为难得。
    注:①②③ 《道藏》第19册743页,743页,第25册420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④ 《吴文正集》卷四十七:《抚州玄都观藏室记》
    王重阳
    生平简介:
    王重阳(公元1112——1170),原名中孚,字允卿,后易名德威,字世雄,入道后改名,字知明,号重阳子。陕西咸阳刘蒋村人,家富,早年为儒士,齐阜昌年间应礼试,未中,金熙宗天眷初年再应武举试,终中甲科,作征酒小吏,后因感怀才不遇,遂辞官归家,行为狂放,自呼王三(排行第三),乡人呼之为“王害风”。曾遇钟离权吕洞宾传业,后四海布道,开创全真道,为全真道创始人,全真传人尊为祖师。北五祖之一。
    金大定十年(公元1170)正月仙去,归葬故里刘蒋村。元世祖忽必烈于至元元年(1269)封全真教祖师王重阳为“重阳全真开化真君”。元武宗加封为“重阳全真开化辅极帝君”。
    王处一
    简介:
    王处一(公元1142--1217)号玉阳子(一说字玉阳,号全阳子,一说号华阳子)。宁海(今山东牟平)人。金大定八年(公元1168年)师事王重阳,长期隐居昆嵛山烟霞洞,炼形九年,人称“铁脚先生”。
    金宣宗贞佑六年(1217年)飞升,仙化后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封赠“玉阳体玄广度真人”。为“北七真”之一,以修炼、传承他的教理、思想为主的门人派别称为全真道嵛山派。简称嵛山派。
    传奇与史实:
    王处一师事王重阳后,长期隐居昆嵛山烟霞洞,“九夏迎阳立,三冬抱雪鸣。”九年炼形、终得上道。
    大定二十八年(1188年)应金世宗之召,赴阙主持万春节醮事。
    思想与著作:
    王处一继承王重阳思想,以道教本门为本位,以无为主教,主张全抛世事,内炼心性,名之为“齐修万行,聚神一气”。修行讲求“真实”,即真性、真功、真行。著作有《云光集》、《清真集》、《西岳华山志》。
    王处一弟子很多,碑言:“条分派出,多于六宗,数不啻万。”弟子见于金石者有解道枢、朱景逸、李志明等。
    谭处端
    简介:
    谭处端(公元1123--1185)初名玉,字伯玉,后改法名处端,字通正,号“长真子”。山东宁海(今山东牟平)人。涉猎经史,善书法,为人慷慨重孝义。金大定七年,师从王重阳,于马钰后继任掌教,大定二十五年安然仙逝于洛阳乾元宫。
    元世祖至元六年赠封“长真云水蕴德真人”。为“北七真”之一。号长真真人。以修炼、传承他的教理、思想为主的门人派别称为全真南无派,简称南无派
    传奇与史实:
    谭处端素患风痹,药石难愈。金大定七年(公元1167),闻重阳至山东,扶杖往求治疗之法,重阳扃户不纳,乃坚守终夕,门忽自开,重阳以为「仙缘」得契,召之同衾而寝,及晨下床,宿疾遂愈。遂乞侍左右,终身侍之。祖庭葬师之后,与刘处玄离陕至洛,出入红街紫陌,花林酒阵之中,对境炼心,直至对境无心。
    谭处端善书法、尤喜书“龟”、“蛇”二字,每日习而不已,妙将入神,有飞腾变化之状,奉道信士多收藏之,以为珍宝。
    据《金莲正宗记》:“曾过招提,就禅师处乞残食。禅师大怒,以拳殴之,击折两齿,先生和血咽入腹中。旁人欲为之争,先生笑而稽首,殊不动心,由是名满京洛。”
    思想与著述
    谭处端师事王重阳,朝夕参请,多得玄旨,摒绝思虑,泯灭人我,苦心修道,同时关注儒家伦理,认为“忠孝仁慈胜出家”,他略微修改了马丹阳出家修行的理论,认为在家也可以修行,这一修改,使此后全真道更适合民情而得到迅速发展。
    谭处端有《云水集》传世,今存《道藏.太平部》。弟子有王道明、董尚志。
    刘处玄
    简介:刘处玄(公元1147--1203)字通妙,一说字道妙,号长生子。东莱(今山东掖县)人。自幼丧父,事母谨孝,不慕荣华,清静自守。大定九年从王重阳学道,游寓齐豫,乞食炼形,重阳君去世后,与马谭邱守孝庐墓三年,遵师遗言随谭长真奔赴洛阳,亦如谭长真以游方乞食为生,花街柳巷炼性。与谭常有书信往来。大定十五年(公元1175)继任全真掌教,大定十六年(公元1176)返回掖县老家,大弘教法,金章宗闻风征请,待如上宾,官僚士庶络绎相仍,户外之履,无时不盈。承安四年(公元1198)乞归,赐名“灵虚”。
    泰和三年(公元1203年)仙去。至元六年赠“长生辅化明德真人”,世称“长生真人”。为“北七真”之一。以修炼、传承他的教理、思想为主的门人派别称为全真随山派.简称随山派。
    传说与史实:
    金大定九(公元1169)年,王重阳云游至掖县,掖县武官人刘长生闻讯前来迎接。早在此年春,刘长生就在邻家墙壁间,人所不及的隐秘处,看到二颂,其中写道:“武官养性真仙地,须有长生不死人。”大字笔力雄劲,墨迹尚新。刘长生看后,心下颇感奇怪。此时与王重阳师徒相遇。重阳祖师相顾而笑,问道:“壁间墨痕,汝知之乎?”刘长生这才恍然大悟。于是提出拜师请求,重阳祖师“仍取壁间语意,以长生为之号,处玄为之讳,通妙为之字。”时刘长生年21岁,至此,邱、谭、马、刘四大士始得相聚。
    金大定二十八年(公元1188),刘长生在昌阳主持斋醮,设坛祈雨,颇有灵验。
    刘长生至武宫筑堂修道,乡人诬之有杀人命案,长生真人并不辩白,由是羁押狱中近百日,真人识字本不多,反得以在狱中勤读苦练,翰墨绝妙,有龙蛇飞舞之形。真人之出狱,乃由于杀人者自首之故。
    郝大通
    简介:
    郝大通(公元1149--1212)名璘,字太古,号恬然子,又号广宁子,自称太古道人,法名大通。宁海(今山东牟平)人。精通老庄易学,擅长卜筮占卦。金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一说大定八年,公元1168)皈依全真教,大定十五年于沃州行乞时突有所悟,于桥下苦修六年,人称“不语先生”。九转功成后,往北传教。
    崇庆元年(公元1212)于宁海先天观飞升。升天后元世祖赠号“广宁通玄太古真人”。“北七真”之一。以修炼、传承他的教理、思想为主的门人派别称为全真道全真教华山派。简称华山派。
    思想与著述:
    郝大通师徒吸收禅宗、理学的心性思想,建立起以心为基点,以本心本性和道三合一为特色的心性论。本心、真心是其心性论重点,二者又称为心之体。同时有性、道、神诸范畴。理论的中心问题是:涤荡邪心、透悟本心。相应地,修炼过程中的所有问题都最终归结为如何明悟本心、磨尽尘心。
    著作有《三教入易论》、《示教直言》、《心经解》、《救苦经解》、《周易参同契释义》、《太古集》。
    郝大通弟子多系宁海人。著名者有弟子范圆曦和盘山真人王志瑾。范圆曦,道号玄通子,为全真较为杰出的门人。王志瑾的“心性论”以圆通缜密著称。
    孙不二
    简介:
    孙不二(公元1119--1182年)孙姓,名富春,法名不二,号清静散人,或称孙仙姑。金代宁海(今山东牟平)人。马丹阳之妻,生三子。金大定七年,王重阳住其家,以“分梨”为喻点化孙不二与马丹阳。金大定九年(公元1169年),孙不二于金莲堂出家。王重阳授之以天符云篆秘诀。后修道于洛阳凤仙姑洞,六、七年丹成。
    大定二十二年于洛阳飞升,元世祖至和六年(1269)赐封"清静渊真顺德真人",元武宗加封为"清净渊贞玄虚顺化元君"。"北七真"之一。以修炼、传承他的教理、思想为主的门人派别称为全真道全真道清净派,简称清净派,孙不二也成为后世坤丹道法之祖。
    传奇:
    孙不二坐化之时香风瑞气竟日不散。据说当时马钰修道于宁海,仰头看见仙姑乘彩云飞过。仙姑低头对马钰说:“我先到蓬莱仙岛去了。”马钰听了后高兴得跳起舞来。
    张三丰
    简介:
    张三丰,元明道士。生卒年不祥。名通,又名全一,字君宝,又字君宝,号三丰,丰又作峰。较为可考的说法,张三丰约活动于元延佑(公元1314——1320)到明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间。为辽东懿州(今辽宁)人,后人以他为隐仙派。或说张三丰是宋或元甚至金时人,其籍贯,亦有“平阳”、“猗氏”、“宝鸡”说。
    明英宗天顺三年(公元1459)封为“通微显化真人”。宪宗于成化二十二年(公元1486)封其为“韬光尚志真仙”。天启三年(公元1623)熹宗称三丰降坛显灵,封其为“飞龙显化宏仁济世真君”。
    传奇与史实:
    张三丰“姿态魁伟,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髯如戟。寒暑唯衲一蓑。所啖升斗辄尽,或数日一食,或数月不食。”读书经目不忘,博学多才,能诗书。洒脱不羁,颇具神仙风度。他不修边幅,又名“张邋遢”。
    张三丰有颇多传说:传说宋末宋徽宗曾召之,故“或言三丰金时人”;三丰武功惊人,传说曾单拳击杀贼百人;修为有成,传说他能辟谷神行,死而复生。据其自述,曾任县令,后弃官出家为全真道士。曾于终南山遇火龙真人传以丹诀。
    张三丰游武当山,与其徒在该山“去荆榛、群瓦砾”,创草庐以修道。预言“此山异日必大兴”,嘱其弟子“善守香火”。不久离开武当山,云游至四川,在青城山和鹤鸣山访真揽胜。首创太极拳注以为修道健身之用,今日大行于世。
    张三丰号称“隐仙”。一生不慕荣利,遁世清修。遨游四海,行踪莫测。洪武二十四年(1391),朱元璋派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到处寻访他,竟毫无踪影。此后明成祖永乐年间又多次遣张宇初及其他人寻访,亦未得见,遂大修武当山宫观,使三丰“异日必大兴”的预言应验。
    明代诸帝的慕求与褒封,和张三丰高深莫测的道行,以及张三丰本身“神龙见首不见尾”的飘忽行踪,令张三丰的神仙传说历久不衰,一直到清代,甚至近代现在,仍有遇张三丰传道的事迹流传道门、民间。
    著述及思想:
    张三丰高倡三教同源一致。认为自古道法分正邪,道儒释皆为正教,三教虽创始人不同,但都「修己利人,其趋一也。」因此,「牟尼、孔、老皆名曰道」。他在《大道论》说:「儒也者行道济世者也,佛也者悟道觉世者也,仙也者藏道度人也。」他主张修道就是修「阴、阳、性命」之道,「三教圣人皆本此道而立其教也。」他主张「玄学以功德为体,金丹为用、而后可以成仙」。其着作较多,
    清代高道李西月编辑有《张三丰先生全集》,收入《道藏辑要》。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