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文化艺术>> 文学文艺

文学文艺

《陈寅恪与柳如是》精神的远游不须归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孙小宁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郭德纲有句著名开场白:我是非著名演员郭德纲。但是今天再说,就很有趣——看他后来在媒体上频频出现的微笑身影,别的所谓著名相声演员就差自抽嘴巴了。这世界就这么悖论:大家众心合力地将一个边缘人物拱到中心,让他应顾不暇之际,还要继续说那句标签式话语。从一个著书立说者的角度来论,最好的作品都不会在这个状态下产生。
    所以就读书获益而言,我越来越倾向读一些尚还默默无闻但已处于上升状态的作者的书。在为他们的思想文字击节叫好并感慨系之之时,总愿想像一下他们写作时的状态。
    徐迅的《陈寅恪与柳如是》是今年五月读得最苦但又最想与人分享的一本书,也是说起来难度很大的书。首先作者徐迅是谁,就非三言两语所能概括,在书中寻找更是徒然——书做得精美之极,就是从头到尾看不到作者简介,也没有写作缘起。惟有的附录是《王观堂先生挽词》心解,词一句一句列,徐迅一句一句地注释,注解详细得差不多可以单独成书,这大概就是徐迅的风格。“独为神州惜大儒”,你只有认真读完了,才可以掩卷体会,这满篇文字,都是一个心沉在中国文化深处的中国文人的心曲。从形式上看,这是一出七幕话剧,从王国维之死说到《桃花扇》的年代,才子佳人映着破碎山河,讲到陈寅恪与柳如是、与吴宓的精神相惜,还讲到科学家霍金与中国文人历史与科学的论争。人物的出场,看似天马行空,实际又是无一句无来历(除第七幕外),严谨得紧。而就我辈学界之外的人来说,这本书的主要作用是解决了对陈寅恪为什么会写《柳如是别传》的内心疑惑。所谓“独立之思想,自由之人格”,折射在这本书中,已不是一句漂亮话,而差不多是不同时代知识分子赌上身家性命的个体选择。
    陈年的《归去来》(陈年著,南海出版公司2006年4月第一版,22.00元)让我最为亲切,甚至在“五一”回家时,特意将它送给老爸。陈年的《归去来》提笔追述的是山西农村一个普通奶奶的故事,他找到了一种碎片式的书写方式,可以自如地切换情节。他的方言与对话尤其出彩,几乎只是呈现出来,人物性格就已呼之欲出。即就如此,我也可以肯定,作为前卓越网总裁的陈年,假如换个轻松的方式,以写自己的经历那种成功励志书,肯定眼球的关注率会多。但是,陈年却选择了《归去来》,他打捞着城市化进程中一种久违的感动,它深植在童年的乡土记忆中,陈年走得够远,我们的感动够深。
    多年来,尚昌平与我的联系多数都只在电话中,而且都与书有关。她寄书,我看书,我们的关系就这么简单。我一直关注这个一直在路上的奇女子,并且觉得她的文字越来越大气好看了。今年的两本书《沿河而居》(尚昌平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3月第一版,35.00元)与《走读×》(尚昌平著,2006年1月四川民族出版社第一版),格外对我胃口,因为她在田野考察时,还有一种可贵的精神观照。《沿河而居》考察的是从昆仑山发源的克里雅河的两岸村落。克里博依人沿河而居,被喻为“最后的塔克拉玛干群落”。他们地处沙漠深处,少人发现。可以说,尚昌平的沿河行走,第一次揭示出他们的生存状况、风俗信仰,还有面临沙化的两难处境。而在另一本《走读×》中,我惊心动魂地读到了对古老的萨满教礼仪的真切描述。我甚至无法设想,在接近那礼仪之前,尚昌平要做多少功课,才能取得如此逼近观看的权利。据说,类似《藏地牛皮书》这样的×旅游书,原本也是请尚昌平来写的,但都被她婉拒,她执意要写这种带有文化考察性质的书,这也注定她的文字既不热闹,实用性也不强。但这或许是当代读者的幸运?也许惟有保持沉潜状态,他们才能带我们做一次真正的精神远游。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