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文化艺术>> 文学文艺

文学文艺

刘公岛上思古今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在中国近代史当中,刘公岛是个十分引人注目的名字。
    一百年前,庞大的中华帝国由于封建王朝的腐败无能已日渐衰败,而我们的东邻日本自明治维新之后,便走上了以扩张侵略为宗旨的军国主义道路并制定了“大陆政策”和“征讨清国策”。1894年1月,由于朝鲜“东学党”事件,导致中日战争迫在眉睫,一触即发。当时,尽管大清国国力日衰,但由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倡导的洋务运动已实兴多年,国内科技之学大昌,特别是军事工业发展速度很快。光绪14年(1888年),清政府以刘公岛为基地建立起一支规模较大的北洋水师舰队。据史料记载,北洋水师最鼎盛时期,曾拥有大小舰艇25艘、官兵4千余人,加上另外3支舰队(南洋、广东、福建),当时大清帝国共有军舰和鱼雷艇102艘,总排水量8万余吨,雄踞世界第三。而当时的日本仅有大小军舰31艘、鱼雷艇37艘,总排水量不到6万吨。且北洋舰队在战阵训练和军事技术方面,都称得上是一流的近代海军部队。应该说,光绪还是个清醒的皇帝,当日本军国主义磨刀霍霍之时,他就毫不犹豫地表明了自己的抗战主张,并随着当时朝鲜境内形势的变化,不断发布谕旨,责令李鸿章抓紧备战。可惜光绪只是个空头皇帝,他的太上皇慈禧亲小人,远贤臣,植亲信,丧国格,根本没有认识到时局的紧迫。况且当时她正指挥李鸿章等人为自己筹办六十大寿,颐和园等处正装点景物,营造花天酒地、歌舞升平的盛世景象呢!
    战事终于不可避免。1894年9月17日,我国鸭绿江口大东沟附近的黄海海面上,水奋云翻,火光闪烁,裂空的炮声之中,浓烟蔽日,这就是中日甲午战争中的黄海之战。黄海之战,北洋海军广大将士表现了不惧斧钺、赴汤蹈火的英雄气概。丁汝昌率各舰官兵万众一心,英勇抗敌,负伤后仍坐在甲板上令右翼总兵刘步蟾代替自己指挥,使北洋舰队帅旗不倒。“致远”管带邓世昌在兵舰负重伤、弹药尽绝的情况下,全力冲向敌舰“吉野”……黄海之战,由于李鸿章之流苟且偷生,指挥不当,致使北洋舰队损失较重,但却震撼并压倒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此后,如果清政府能重整旗鼓,北洋水师是完全可以再振雄威的。然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妥协派李鸿章等人却以国家社稷、民族利益为赌注,一味妥协退让。他们出于私心,竟严令北洋海军舰队全部避藏于威海港内,致使黄海变成无防之海,最终导致了翌年威海之战全军覆没的悲剧。
    迎着飘飞的雪花,我走进修复后的北洋海军提督署。这里画栋雕甍,高踞危岩,李鸿章题写的“海军公所”4个大字仍在门楣上方高悬,一面黄龙旗在风雨中飘摆。三进院落,多处展室,仍不乏威严之气。中厅之中,用蜡料塑制成许多当年海战时的场景。在后院,我看到了从海中打捞出的“济远”舰的烟筒、主炮、桅杆等部件,这一切都在以无声的语言向人们讲述着那次失败的经过以及失败后蒙受的耻辱,同时记载着爱国者的悲壮、侵略者的凶残以及国破家亡的导演者们的昏聩与腐败。
    甲午海战已成过眼云烟,但是百余年来,那个东邻岛国一直没有停止与我们的较量。特别是1937年至1945年的8年间,让中国人民难以忘却的遭受蹂躏与屈辱的历史,那些记录在案的日军暴行,以及中国军民以鲜血和生命捍卫民族尊严的战斗历程,至今仍历历在目。事实上,“抗战”也并没有因侵略者的“投降”而结束。几十年来,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以及右翼势力的猖獗一直是国际社会关注的话题,一些当年参加过侵华战争的人还恬不知耻地侍机到我们的国土上搜集当年战争的“文物”;一些当年的“日本鬼子”还原汁原味地穿着皇军的服装,举着太阳旗,堂而皇之地在日本大街上游行;现任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不久前又再次参拜了靖国神社……所有这些都告诉我们,“投降”、“谢罪”是靠不住的,中国人民既要居安思危,又要奋发图强,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经济建设也好、社会事业也好,首先要挺住民族的脊梁,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才会在“全球化”的进程中,立于不败之地而不致被别人“化”掉。
    淡淡的雪帘之中,刘公岛渐渐远去了。伫立甲板,我敞怀驰目。“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的洗礼,日益强大的祖国已经足以面对任何强权说“不”!作为华夏子孙,我们理应在欣喜与自豪的同时,戮力同心,为共和国的航船加油,鼓劲。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