嗟,来食!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无籽桐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小 中 大】【收藏】
《礼记•檀弓》中的这个故事,经过千年的流俗,似乎终于有了伟大而不屈的意义,而这种伟大与不屈则是一个齐人因不食“嗟来之食”却终于饿死作为的代价。迂倒是迂,可毕竟有了真正的价值体现。
只可惜,国人的记性与悟性是不成比例的。平时记得再牢靠,在用的时候也往往令人很失望。或许这个齐人死的意义还不够无穷的大,终于使一些人渐渐淡忘了吧。
但是如果所有的人都忘记了则罢,偏偏有一些人死守住它不放,逐而的也就与世道相悖,与大众相冲,与世俗不和,使人看起来不太舒服,或曰很不舒服。这种敢于背叛的人自称——魔鬼,作家摩罗便是其中的一位,而他的《耻辱者手记》也是其中不可多得的一份佳作。
“倘若他们自视为救主,我就甘为叛神,倘若他们自视为圣灵,我就甘为邪念,倘若他们自视为人,我就只有做魔鬼。”(摩罗《耻辱者手记》)。“他们”自然指的很清楚,指的是一切的“中国文人”——一切传统的奴隶。
摩罗首先受到的是所有青年人的欢迎,那只因为他是个“魔鬼”。他鬼到要与所有的“中国文人”区别开来,他鬼到文章中处处都是让正常人感叹见鬼的地方,鬼到用尖利的笔锋当作锐利的刺刀,挑开覆于国人脸上的那一张“画皮”……而这一切恰恰迎合了骨子里满是叛逆思想的青年人。他的每一个字都叫做真实,他的每一句话都是痛快淋漓,他的每篇文章都足以让很多的“中国文人”汗颜不已……
如资本主义早年的圈地运动,在中国近些年的“文化圈地运动”中,“文革”是其中的一块。很多中国文人的笔墨在这方面是吝啬如金,稍有风吹草动便是“臣诚惶诚恐该死该死”。而由于“魔”的力量在一次又一次的诱惑他走向背叛的大门,因此,那些不为“中国文人”所启齿的,那些被他们所热情歌颂的,那些被他们的可笑文字所极力辩解的……一切在摩罗的笔下都成了讨论的中心、批评的对象。他敢将笔直指某些似乎伟大的人物,当外国的社会学家为中国文革时候的“吃人事件”极力辩解时,他感到羞愧与自卑,他能把文明底下的黑暗暴露的赤裸裸……
越清醒的人也往往是越孤独的,痛苦的。如同鲁迅先生一样,同样是受到时代的不解与社会的伤害,可摩罗“终于以大悲悯之心负屈辱而前行”。因为,让一个固执的人改变他自视为真理的东西将是最大的痛苦——远远大于先前所受到的一切不公正。
在《耻辱者手记》中,摩罗将对人与×的爱上升到一个更高、更美、更纯的境界,这就是他内心最执着的追求。像他这样的孤独者,最大的幸福便在于自己的内心永远保留着一份“世外桃源”般的宁静,尽管他的同道者并不泛泛,可他不在乎。
在摩罗看来,不解的少年,不屑的中年,慨叹的老年,都不是他最好的听众,除了青年人,除了他自己。
传统的中国文人在接受前人的传授时,大概忘了“嗟,来食”的真正含义,其实他们本没有必要吃这些东西的。有时候,希望便是失望,光明便是黑暗,给予便是毒害。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 上一篇:也谈谈王朔现象
- 下一篇:作家富豪榜与文化“垃圾经济学”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