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杰知多少——谈《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一时多少豪杰”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崔忠建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小 中 大】【收藏】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及“人生如梦”。
历来的诗词赏家在谈到这首词的时候,大都把“千古风流人物”解释为:从古以来的英雄人物。把“一时多少豪杰”理解为:那时的许多英雄豪杰人物。而且这一首词是公认的豪放派的代表。然而在分析词意时,又因为一句“人生如梦”,说这首词又带有消极色彩。
我认为这种分析,与词的原意是不相符的。
诚然,这首词的确是豪放派的优秀的代表作。其原因并不在于词作本身所塑造的物质形象的开阔宏大,更重要的是因为词作当中包含的作者雄壮慷慨愤疾激昂的浩荡气宇。我认为词作中最突出的思想应当是对周瑜早年就建功立业的无限敬佩和借此对自己才不得用的深重慨叹。
基于此,我认为,词作当中根本就没有半点消极的意味。
古人作文,讲究文气贯通。不通则病。如果在分析这首词的时候,既认为是豪放派的代表作,又认为带有消极色彩,那么就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理解的有问题,另一种就是苏轼的这首词中“人生如梦”一句是败笔。而我认为这里没有败笔,只有赏词人的理解有问题。
“千古风流人物”这句话中的“千古”二字,可以理解为“从古以来难……”。(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中的“千古”也是这个意思。)“千古风流人物”可以解释为“千古难见的才华出众的人物”。由于是出类拔萃的人物,所以非常少见。这里指的就是单独一个人——周瑜。而不能理解为众多的人物。这一点可以从后面的“三国周郎赤壁”、“遥想公瑾当年”这两句话去理解。如果说是许许多多的“风流人物”,那后面为什么单单回忆周公瑾呢?为什么不再回忆别人了?就是因为苏学士在这里怀的古,就是周瑜,而非别人。
我们通过考证资料都知道,这首此中的赤壁,并非真正的火烧曹操的赤壁。当地人硬说就是,应当也是因为对周瑜的敬佩。把火烧赤壁之名硬是拉在自己的地盘,也有类似于现在名人效应的意思吧。苏轼也许知道这个地方并不是真正的赤壁,但在这里他主要不是去分别真假,而是在借“赤壁”这个名,来怀他的“古”,怀的是周瑜,来抒发自己的感慨,自己的情感。
当时并起的英雄豪杰,在别人眼里看来,也许并不只是一个周公瑾,但是在作者眼里,这时最突出的英雄人物就是一个,那 就是周郎公瑾。
后面有句“一时多少豪杰”,初看字面的意思,好像就是“当时有多少英雄豪杰啊!”但是这样理解的话,又和下面单怀周瑜有矛盾。这也与整首词的浑然一体一气贯通的豪放激情不相符。
那么怎样理解这句话呢?我认为,关键是对“多少”这个词的理解。“多少”这里不能理解为数量多少的意思,需要理解成“多么”。当副词讲。“豪杰”,主要是勇猛威武,盖世出众威风凛凛之意。“一时”,应理解成“当时”。这句话用现在最通俗的说法,应该是:那个时候,周瑜是多么的威风啊!
如果这样理解,那么,词的下阕笔锋转到“遥想公瑾当年”,就顺理成章,令人感到文气贯通,上下阕的衔接,是天衣无缝了。从上阕看,是在借景带人,为下阕的单“怀”周瑜作下铺垫。在下阕就可以集中笔力写“公瑾”一人,而不必去为那么“多少”的其他人物浪费笔墨了。(如果把“多少”理解成许多的话)而这也正是苏轼的本意。
又,照这样理解的话,就不会把后面“人生如梦”理解成“有消极意义”了。相反,我们将通过这一句,和后句“一尊还酹江月”,更能看出作者艺术手段的巧妙。学士借写自己已经荒度过了许多人生,在这早已华发之年,怀念公瑾,与公瑾的年
纪轻轻就建功立业形成一个巨大的反差,在这个巨大的反差中,表现出作者那种无限的带有壮志未酬的深厚苍凉的感慨之情。
笔者做学生时,学习此词,当时老师就是按照传统观点讲的。当时心中虽然有疑问,但是怯于追问。时至今日,已望不惑之年,执教此词,见教材教参,依然如旧,慨叹犹深。勉为此文,以商榷于大家。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 上一篇:《再别康桥》的女性情结
- 下一篇:岳阳楼是一篇精妙绝伦的赞美词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