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文化艺术>> 文学文艺

文学文艺

我国古代祭祀文化的特点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在我国历史上,黄帝时代是中华文明开始大创造的时代,黄帝被后人尊为人文初祖。“黄帝崩,葬桥山”,就是今天陕西省黄陵县桥山黄帝陵。每年清明时都在这里进行黄帝陵祭祀。
    重视祭祀祖先,是中国古代礼仪的显著特点。这是因为古人认为祭祀祖先具有良好的社会教化功能,有助于培养社会成员的品德,加强社会成员之间的团结,维护宗法社会的稳定。
    先秦道家学派的《道德经》(《老子》)、《庄子》两部书则从反面说明了礼仪形式与天道自然之间可能存在的矛盾,揭示了礼仪的不足。老子、庄子批评烦琐礼仪违反人的自然性,主张恢复礼仪没有产生前人的朴素自然本性。《道德经》认为,礼仪产生于“道德”废弃以后的时代,其名言是:“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庄子》继承了《老子》对礼仪的观念。《庄子》书记载,老子去世,好朋友秦失来悼念,和一般人的悲哀痛哭不同,秦失是“三号而出”。有人不理解,问他。他解释说,人出生,可谓应时而生;人去世,可谓顺命而行。人只要“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哪里会有悲痛的情感呢?这说明,老子、庄子通过对自然“天道”的深刻体悟,主张在现实生活中超越礼仪形式的约束,甚至认为礼仪所表示的正常感情也不必要,一切顺其自然才好。老、庄等人对礼仪的批评,是我国后来礼仪形式没有完全被神化,反而保留了一些理性因素的重要原因。
    这里需要指出,在我国古代,从人文角度正面肯定祭祀礼仪的意义,并且认为礼仪所表现的应当是一种人文精神,这才是占主导地位的观念。
    关于古人祭祀祖先的基本原则,在儒家经典《礼记》中有清楚的表述,也许可以这样概括为:凡是有利于人们生存和发展的人或物,凡是有利于文明的保持和发展的人或物,都可以列入祭祀对象。春秋时期出现的“三不朽”说,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有人将家族世代做官看成“死而不朽”,鲁国大夫叔孙豹不同意这个解释,他说:“以豹所闻,此谓世禄,非不朽也。鲁有先大夫曰臧文仲,既没,其言立,是其之谓乎!豹闻之,‘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谓之不朽。若夫保姓受祀,以守宗祊,世不绝祀,无国无之。禄之大者,不可谓不朽。”按照叔孙豹的意见,官位高,俸禄多,世代为宦,都不足以不朽,只有造福后世,立德、立功、立言,才可能“虽久不废”,永垂不朽。
    这里应当提到孔子的贡献。众所周知,孔子重视“礼”,“所重,民、食、祭、丧”。孔子关于“礼”的思想有一个显著特点,即特别强调“礼”必须与“仁”爱为基础,“礼”的实施,又是表达人本思亲等“仁”爱情感的有效途径。比如,孔子感慨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意思是说,礼仪活动,难道只是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礼品吗?他这句话,隐含的意思是,人们在进行礼仪活动时,内心还应该有真实感情,对人之所以为人的内核有真正的感受或觉悟。孔子讲这种内在真实的感情、感受等叫做“仁”。在孔子看来,在各种礼仪活动中,礼品、礼仪等,都是有形的东西,真正重要的是礼仪形式所蕴涵的礼仪精神,是参礼者以及观礼者内心真实的感受。比如,关于赡养父母,子女同样地给父母饭吃,但如果子女对父母没有必要的、尊敬的感情,没有孝心,那么,赡养父母这种礼仪行为和养马养狗有什么区别呢?
    孟子则进一步将孔子所说的“仁”解释为人的“本心”,他认为真正的礼仪是人本心的自然流露。违背礼仪的行为,比如“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在政治活动中,如果不遵循礼仪原则,就是“失其本心”。又如,一个人去世后,按照古代礼仪,应该用棺椁装殓。孟子解释说,这不是为了好看,而主要是为了“尽于人心”,表达后人对死者的哀思感情。
    根据孔子、孟子的观点,祭祀仪式所表达的,主要就是基于人们生命的传承,后人对祖先的追思缅怀之情。这样,中国古代的祖先祭祀礼仪,便成为有人情味的行为规范。《礼记•祭统》说:“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夫祭者,非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于心也。心怵而奉之以礼,是故唯贤者能尽祭之义。”意思是说,祭祀“自中出生于心”,强调祭祀必须由人的内在认识、情感作基础,这正是孔子“人而不仁如礼何”之义,也体现了孟子礼仪要“尽于人心”的意思。这些说明心祭重于行祭。
    充满人文精神的祭祀礼仪,一直延续下来,演变成为后人祭祀黄帝的精神基础。确实,黄帝之所以被后人尊为人文初祖,一直享受后人的祭祀,与黄帝时代取得的巨大文明成就有密切关系,与先民们所立的大功大德紧密相连。比如,从传说看,黄帝时代开始驯养和使用牛马,发明了车、船,学会了打井、养蚕和缫丝,在战争中开始使用铜质兵器。发明了文字,制定了历法和甲子,发展了原始农业,美术、音乐和舞蹈创作也繁荣起来。创制冠冕衣裳,开始设区置民,在制度文明建设方面也迈出了可贵的一步。
    我们不是古代祖先神的崇拜者。我们祭祀黄帝陵,不是把黄帝当成神灵来祭祀,而是在一种肃穆的气氛中,追思先民们如何创造文明,如何造福子孙。因此,我们的祭祀,在形式上也应当是人文的,而不是神化的。我们祭祀黄帝,不是祭祀鬼神,也不是盲目崇拜,而是人文精神的陶冶,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播和普及,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使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21世纪真正实现。
    陕西作为历史文化资源的大省,传统文化的发掘和研究,显得十分重要。陕西完全可以在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方面,做更多的工作。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