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文化艺术>> 文学文艺

文学文艺

摄影术如何传入中国?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李莉 关晓武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1839年8月19日,法国政府正式宣布摄影术诞生。光阴荏苒,时至170多年后的今天,数码相机已成为人们家居生活的常备物品。它不仅捕捉记录社会与人生的美好瞬间,为生活增添了許多乐趣,更在新闻、天文、医学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前人从史实、艺术、技术等方面对摄影术做了很多研究,而让我们好奇的是,这项由西方人发明的技术究竟是如何传到中国来的?
    摄影术传入中国的途径
    摄影术诞生之后不久,晚清中国爆发了第一次鸦片战争。1842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把中国沿海5个城市: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划为通商口岸。优惠的关税协议吸引了大批外国商人前来中国,各国传教士也纷至沓来。在日益频繁的外交、经济贸易活动中,开辟了摄影术传入中国南方地区的通道。
    1844年,法国海关总检察官于勒•埃及尔和传教士南格禄携带摄影器材来华从事摄影活动。但1860年之前,外国摄影师在中国的活动范围一直受到很大限制,这使得摄影术在中国不同地域的传播存在着时间上的先后。在鸦片战争期间先传到东南沿海城市,洋务运动期间才传至北方的天津、北京等要地,到达其他地区的时间估计要更晚。
    那么,摄影术的传播是如何得以实现的呢?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以各种身份来中国的欧美摄影师及官方要员,在和中国人的接触中,逐渐把摄影术带进了中国。当时中国的外交官员、学者和出国考察人员也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传播了摄影技术与知识。经由这些不同途径,合中外人士之力,摄影术终于在中国大地上落地生根。
    官员
    摄影术在中国的应用首先出现在清政府的外交活动中。前文提及的于勒•埃及尔和南格禄,与法国使臣拉萼尼一起乘坐西来纳号战舰来华。其中,于勒•埃及尔是第一个把摄影术带到中国的人。他不仅为中国第一个“外交官”耆英拍摄了肖像,还在澳门和广州附近拍摄了一些风景照片。在中国拍摄的这批银版照片和他手写的文字说明,至今仍保存在法国摄影博物馆里。
    1843年,耆英在和英国人璞鼎查打交道时,曾接受了对方赠予的本人及妻女的照片。他认为赠送肖像是外交场合中不可缺少的礼节。1844年8月,耆英到澳门同法国使臣拉萼尼谈判签约时,意大利、英国、美国、葡萄牙等四国官员向他索取“小照”(照片),他很快将一式四份“小照”分赠。他在给皇帝的奏章中说:“请奴才小照,均经给予”。耆英所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行动,对摄影技术的传入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传教士
    传教士不仅把摄影器具带到了中国,还翻译了一些与摄影相关的书籍。传教士南格禄1844年来华时便携带着摄影器具,在澳门登陆后不久,就去了上海,开始摄影活动。英国的传教医生德贞,1860年携“聚影匣”(照相机)来华,1863年在北京崇文门内开设照相馆。他撰写了有关摄影的书籍《脱影奇观》,刊刻于1873年,介绍了银版法、湿版法和卡罗法等早期摄影方法。而英国传教士傅兰雅和中国科学家徐寿合译了一本摄影著作《色相留真》,这是中外学者合译摄影专业书籍的开端。
    商人
    1860年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广州、上海等地开设照相店或销售摄影耗材和照片。这在清代倪鸿《观西人以镜取影歌》一诗中,描写得非常真切。作者听说有个外国商人在广州城内开了一个照相店,不需绘画,就能取得人的容貌。当地人争相前往拍照,使店主大发横财,以致“日获洋钱满一车”。商人是为了谋利携此技术来中国,开展相关营业活动。但这在客观上推动了摄影术在中国各地的传播。
    外国摄影师
    19世纪50年代,西方一些摄影师开始尝试用摄影来记录战争场景。其中,伊利法特•布朗、费利斯•比特等人随军来中国进行纪实性拍摄。他们把摄影术带到了中国北方地区,使北方人对这一技术有所认识。
    天津地方史文献中,记载了英法联军中的摄影师在天津拍照的情景。又据《津门闻见录》:“英匪入天津时,志颇不小,心亦过细。凡河面之宽窄,城堞之高低,所有要紧地方,无不写画而去。尤可异者,手执玻璃一块,上抹铅墨,欲象何处,用玻璃照之完时铅墨用水刷去,居然一幅画图也。”描写了英国人摹绘、拍摄天津地形风貌的情形,观者对未曾见识的摄影术尤为惊异。
    这些外国摄影师通常不辞辛苦,长途跋涉,有的甚至涉足了中国大部分地区。他们的活动让更多内地百姓看到了摄影术,也更加深入广泛地传播了摄影知识。
    学者
    广东人邹伯奇,是中国摄影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于1844年最先设计出以摄影术测绘地图的方法,约与欧洲同时以摄影法作实地测绘,并以玻板摄影术最早成功地拍摄了人物肖像。他还编辑出版了《照相器》、《照相干版法》等小册子,介绍新式照相器材和干版摄影技术。
    近代数学家吴嘉善也热爱摄影。1862年,湖南湘潭等地发生教案。吴嘉善因会摄影,被误以为信奉洋教。后来,他当众解释、演示拍摄法,才幸免于难。咸丰末年,他旅居湖南湘潭,常以摄影自娱,并向当地人传授摄影知识,影响很大。在他客居广东时,曾和邹伯奇等人一起切磋过摄影技术。
    出国考察人员
    当时的福建地区,对外贸易活跃,绘画暗箱比较流行,对摄影术的传入和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1847年,久居厦门的林箴到美国讲学。1849年,他回到厦门,写了《西海纪游草》。其中《救回被诱潮人记》介绍了他在国外时所学习实践的摄影术。广东人罗森,1852年曾任美国银版摄影家布朗的助手。1854年,他回到香港,以连载日记的形式在《遐迩贯珍》上发表了随美国舰队采访拍摄的情况。
    摄影术在中国的发展
    摄影技术传入中国后,起初人们比较关注技术,后逐渐兼顾了艺术风格,而选题则由人物肖像开始转向纪事摄影。摄影展览也开始出现,如:汤姆森早期在上海的展览及1873年后格致书院博物院公开陈列的各种照片展览等。同时产生了一些著名的中国摄影师,如:天津的梁时泰、北京的任景丰、杨远山等。他们的作品现在多为中国摄影协会所收藏,成为珍贵难得的中国摄影史料。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